鲁迅当年有钱又有名,为什么看见闰土过得那么惨却不帮一下他( 二 )


文章中两次描写戏台 。一次是“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还有一次是“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将戏台喻为“仙境”,既是因为朦胧,也是因为对梦幻之戏的喜爱,更是因为这是“我”童年美好生活的原点与象征 。
平桥村的暗病与终将庸俗的小伙伴们
第二阶段的解读中,我让学生尝试读解平桥村的社会特点以及其中除了小伙伴以外的人的特点,并且要有相应依据 。
细读“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可知,这是一个闭塞、以工业渔业传统行业为主,商业化程度极低的中国传统农村社会 。且“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即此处深受宗族观念的影响,崇尚人情,长幼有序 。
此地人好客可从“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窥出,即愿意浪费几天的劳动力来尽待客之道 。捉到的虾也是给“我”吃 。
但是此地人生活也贫苦的,从阿发娘若发现少了大量的罗汉豆要“哭骂”可知,粮食对于农人生存的重要,也可见生活的困窘 。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极重农事的地方,地主的家眷们不看戏,只重零食,作者的几句闲笔透露出了当地人精神生活的空虚 。
而更鲜明地显露此地人精神暗病的是六一公公 。
他有其大方、热情的一面,但对“我”说“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他看似尊重受教育者,实则仰慕高阶层者,并依靠他们的赞许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六一公公内心有强烈的自卑感,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没有上升通道的他精神上形成了对拥有名利者的依附性,更遑论建构起自己独立的内在人格 。
而作者巧妙地选择这群因为不谙世事而相互视作“朋友”,彼此平等的孩子们,他们因年幼也因不识字而尚免于礼教束缚,只有他们会直率地、骄傲地嘲笑被牛欺侮的“我”,显露真性情,并且带我去看社戏,展现出最美好的人性 。
【鲁迅当年有钱又有名,为什么看见闰土过得那么惨却不帮一下他】因此,作者在这里揭露了平桥村这一传统农业社会环境中人们精神空虚等弊病,但也讴歌了其中孩子们的善良淳朴所象征的美好 。
但是,沉重的问题是,如此可爱的小伙伴们是否会变成市侩的六一公公?
答案是肯定的 。鲁迅在《故乡》等作品中以近乎残忍的笔触写出一个能干无畏的少年闰土如何变成一个被现实打压得毫无自尊自信的中年人,那是艰难困苦的务农生活以及被扭曲了的阶层观念对一个底层人精神的改造与戕害 。
只是在《故乡》等小说中,作者狠狠揭露晦暗再去寻路,而在《社戏》中中,作者将孩子们的美好人性视作永恒美好的航向,驱散传统社会弊病的沉重感,却也留给读者这种美好是否能够延续的深思 。
其实,化身为童年“我”的作者还是不经意地写出了“我”与这群“我”所喜爱的小伙伴们之间暗含的隔膜 。也暗示了他们归于平凡乃至庸俗的命运 。比如当小伙伴们“骂”老旦时,我在“忍耐”老旦 。又比如他们厌烦了就离开,担心老旦一直唱下去,极为无趣,而“我”却猜想老旦可能唱完了,但没有提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