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当年有钱又有名,为什么看见闰土过得那么惨却不帮一下他( 四 )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 。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 。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 。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
解读前,我同样让学生先尝试分析成年“我”所处的现代化的社会环境的特点及其中人的特点,并且写明理由 。
在此,看戏的剧场阶层严明,且“义演”是资本家与名角得名、观众得利的利益交换,资本追捧有名声的偶像(名角)以创造价值而观众为这种名声影响,人在商业社会的资本与舆论驱使下失去自主性,“我”就是因为花了钱,又被朋友怂恿而要消费小叫天的名声以满足欲望的情况下不情愿地去看了戏,还在资本操纵的文化活动无法带来真正的愉悦,公共文化空间对人生理所需空间极尽挤占的情况下等到了十二点 。某种程度而言,“我”丧失了抉择的自由,“我”被“绑架”了 。“我”再也不是因好奇心和兴趣而看戏,和小伙伴来去尽兴随性的“人”了 。
而其他观众对“我”不认识名角很是不屑,实则是他通过对于商业社会中文化符号的认知彰显身份 。这不禁令人想起双喜给“我”讲解“八十四个筋斗” 。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与人丧失了最本真最诚挚的交流体验 。
而在外看剧目表无所事事的女人们又让人想起童年那些地主的家眷们,一样的精神空虚 。不同的是这里的女人们在名缰利锁中而不自知 。
还有剧场外的“夜气”成为“我”在压抑现代体验之外的避难地,如此悲哀 。而童年时“我”所身处的“夜气”是“我”与山水、月色、伙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见证 。
在现代化社会对人压抑的情状的对比之下,平桥村少年们的美好人性就更显出其可贵了 。鲁迅在《社戏》中蕴含的是他对于美好生活、美好人性的期望 。
《社戏》中有一段极易被忽视,却极为重要 。
“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 。”
此处的“中国大戏”不妨视作喻体,指向传统文化乃至传统社会,有其局限性,但也有其本真及可贵之处;而其被现代社会改造过程中丧失了本来的人情人情及人的精神 。而中国的文化与社会究竟要往何处去,这是鲁迅以《社戏》及其所有文章乃至其一生在思考的问题!
问的好,我来回答 。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句俗话说得好,很好的解释了 。叫做“救急不救穷",也就是说有急事给予帮助,但不能救了穷 。这是帮人的原则 。在演义界有句话:救场如救火 。这都是说:帮忙是临时性,具有非常的、紧急的、特殊的、偶发性 。
而穷,不是一时的,必然是长期的,这个穷是无法救的,是改变不了什么 。而且还有俗语:升米恩斗米仇!临时接济、临时救人、临时救场,被救之人会心生感激、,救人的就是救命恩人 。如果长期的、大量的,其结果就是仇人!这是人性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以前有个故事:一个人穷困潦倒,沿街乞讨 。一富户心生可怜,先舍饭后舍穿,再舍草屋住,引为家僮、家仆,而后当管家,后又把小姐许配招婿入赘,而后当家作主,后告发主人,主家满门抄斩、家破人亡 。乞丐恢复本姓,吞没家产,娶妻生子,俨然富家翁,抖然而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