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须”一词能查到的,可见于《西游记》《水浒》,而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用的是“胡髯”,其中讲到,黄帝升封泰山,于是有神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飞升了 。
要是细分起来,长在唇上的称“髭”,长在下巴上的称“须”,如果长到面颊上,咽喉下,则称“髯”,“胡”是统称,也通称为“须髯” 。
进入到现代社会以来,受西方影响,中国男子很少再留须髯了 。偶尔见到一两个,反倒觉得邋遢 。除非像关羽的扮演者“陆树铭”老师那样 。这就让某些中国男子的脸上失去一道靓丽的风景 。
在古代,一个男人如果须髯长得好,比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都重要 。那么在形容该男子相貌时,一句“美须髯”就全概括了,其它项都不提了 。比如关羽,在《三国志》中就一句“羽,美须髯”,不像演义中那么多话 。因为关羽的须髯太漂亮了,以至于诸葛亮给关羽写信时不称其名,只称“髯” 。还有汉高祖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东吴大将太史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 。”吴主孙权,“紫髯将军,长上短下 。”(孙权是上身长,下身短 。)曹操的谋士程昱,“长八尺三寸,美须髯 。”司马懿的孙子东安王司马繇,“美须髯,性刚毅 。”隋朝陈国公段达,“身长八尺,美须髯 。”唐玄宗时期的郭元振,因诛太平公主有功,封代国公,“身长七尺,美须髯 。”睢阳张巡,“长七尺,须髯每怒尽张 。”宋代道士张虚白,“身長六尺,美鬚髯 。”郭永,“身长七尺,须髯若神 。”元朝耶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 。”明成祖朱棣,“貌奇伟,美髭髯 。” 刘伯温,“虬髯,貌修伟 。”龙虎山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八仙之一的汉钟离,真是太多了,举不胜举 。都是很简洁的描述,但突显出须髯的重要 。
当然,有美髯就会有丑髯,五胡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渊的弟弟刘曜,“身长九尺三寸,垂手过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须髯不过百余根,而皆长五尺 。”胡须只有一百多根,稀稀拉拉,还都有五尺长,丑的有特点 。还不能刮掉,没办法,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
古代还有以“髯”为绰号者,晋代名士郄超,是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因为是美须髯,人称“髯参军” 。唐初传奇“中风尖三侠”中的“虬髯客”张仲坚,他的须髯是自来卷 。宋代《清异录》中还记载了一位滑州贾宁,仁义宽厚,常赈救饥民,因为多须髯,人称“髯佛” 。
现代医学说,须髯长什么样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应该是有道理的 。可是看明代皇帝画像,从朱棣到明孝宗都算是“美须髯”,从明武宗正德皇帝开始到崇祯,风格全变了,也许是基因变异,也许是明朝皇帝的身体素质一代不如一代 。《黄帝内经》说: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 。从须髯竟也能看出王朝的兴衰 。清代也如此 。
须髯作为男性象征之一,在古代很受重视,在今天则是剃须刀的大市场 。我自己就是络腮大胡须,可惜老婆不让留,三天刮一次,缺少了阳刚之气 。无奈啊 。
“胡须”这个词语起源于哪个朝代已不可考 。
在古代,胡须有很详细的划分,“口上之毛为髭(zī),颐下之毛为须,两颊之毛为髯(rán)” 。
下面,分享几则历史上关于胡须的趣事:
1、“溜须”的由来
宋朝宰相寇准和副相丁谓是好友 。一次,两人一块儿吃饭,寇准不小心把饭菜洒在了胡须上 。丁谓连忙起身,为寇准清理胡须 。寇准责备丁谓说:“堂堂大臣,为上官溜须,成何体统 。”丁谓羞愧难当,从此便暗恨寇准 。后来,寇准被丁谓诬陷获罪,降职出京 。
推荐阅读
- 历史上四大美人都是谁
- 桔子里面的白色虫子是什么,11月份的橙子里有虫子是怎么回事?
- 历史上刘询的皇后是
- 麦克风已开启是什么意思,麦克风已关闭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名的僧人
- 干竹笋变黑是不是坏了,竹笋发黑是怎么回事?
- 真的是不一样的对待 男人对待想娶的女人
- 历史上第一个太监是谁
- 龙眼酒怎么泡
- 临沂费县有什么专科学校,临沂大学费县分校是什么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