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控股|绿地控股:一个“优等生”的摆烂( 二 )


2、拒绝躺平:绿地的红线压力相比于按照地产行业的“游戏规则”去降负债 , 绿地直接且果断地选择了切换赛道 , 摇身一变成为一家建筑业企业 。 当主营业务不在地产行业时 , 也就意味着绿地不会受到地产行业政策紧缩的束缚 , 从而很好地规避了因“三道红线”带来的融资受阻问题 。
不过 , 切换赛道看似绕开了地产行业的监管 , 但负债率过高的根源依然没有改变 。
「子弹财观」从绿地最新财报数据发现: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 , 绿地的资产总额约14050亿元 , 相比上年末减少了640亿元;负债总额约12370亿元 , 相比于上年末减少了680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8.04% , 相比上年末下降了0.8个百分点 。
看似负债率有所下降 , 但结合绿地88.04%的高负债率水平以及1.4万亿的资产规模来看 , 降负债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 。 不过值得认可的是 , 绿地控制规模降负债的步伐并没有因更换了行业类别而停滞 。 同在5月27日召开的投资人电话会议上更是明确表示 , 绿地计划在未来3年内出售2000亿资产 。
此外 , 「子弹财观」还发现 , 在过去的五年里 , 绿地资产规模的同比增速已经从2018年的22.22%下降至2021年的5.15% , 同时 , 资产负债率也进入了缓慢下行的走势 。

由此可见 , 在面对整个行业的压力 , 绿地并没有坐以待毙 , 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在尽可能地规避高负债率带来的流动性危机 。
然而对于绿地可能会到来的“暴雷” , 「子弹财观」发现 , 绿地在4月30日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报就曾提到:“全力推进销售去化工作”、“聚焦重点实施交付攻坚”以及“狠抓现金流及资金统筹” 。 并明确道要“强化考核挂钩 , 提升销售回款率;着力解决梗阻问题 , 推动散售及大单应收款回收;加强与银行对接 , 加快审批及放款 , 推动按揭回笼;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 , 努力获取新的融资” 。

图 / 绿地控股2022年一季度财报
除了在一季度报的时候 , 绿地控股也已用行动去警示过现金流问题 。
5月16日 , 绿地发布公告称 , 已将位于美国的绿地纽约太平洋公园项目的两栋公寓楼顺利出售 , 并获得3.15亿美元的合同款项 。 在此之前的5月13日绿地已公告 , 第一大股东格林兰已将所持绿地的16亿股股票质押给浦发银行 , 为绿地的银行融资提供质押担保 , 并明确表示这笔钱将用以“支持公司生产经营” 。

图 / 绿地控股公告
即便如此 , 绿地在5月27日仍然遗憾地对外宣称6月25日到期的美元债或将展期 。
3、业绩扛压:绿地的困兽之斗从未雨绸缪 , 到亡羊补牢 , 高负债率是“历史遗留问题” , 去地产化是防患于未然 。 从近年来绿地化解风险的成效来看 , 似乎越是到后来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 究其根源不外乎存量规模的积重难返 , 和增量经营的进度较缓 。
绿地控股2022年Q1财报数据显示:一季度绿地实现营业收入959亿元 , 同比下降27.68% 。 其中 , 地产业务收入339亿元 , 同比下降了30.39% , 占总营收35.35%;基建业务收入456亿元 , 同比下降了39.68% , 占营收57.75% 。

于绿地而言 , 地产业务收入下滑可以理解 , 毕竟整个行业都处于不景气的低迷状态 , 外加绿地的“去地产化”转型 , 就进一步影响了整体收入 。
不过 , 基建业务下滑比地产更加“惨烈” , 这就让人颇为费解 。 如今的绿地 , 除了基建是主营业务之外 , 2022年一季度正是基建发力的最优窗口期——全国上下都开启了一轮基建潮 , 多重利好的加持 , 绿地不仅没吃到这个红利 , 反而受基建业务的拖累致使整体的营业收入出现大幅度地下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