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航空发动机,日本航空发动机水平( 五 )


前者最大载荷19吨,后者最大载荷6吨,均采用涡桨发动机,主要用来执行战术运输任务 。按照韩国的画面来看,这款运输机也是主打战术运输任务的中型运输机,采用了悬臂式上单翼,T型尾翼结构的常规气动布局,机体呈流线型以及用于放置起降落架的鼓包 。需要注意的是,该机的动力装置采用了2台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而非涡桨发动机 。
相较于涡桨发动机而言,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造价以及后期保障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其可靠性也很稳定,同时,又提升了飞行速度,可谓是两全其美,经济适用 。而据韩国航天航空工业集团介绍,还将在未来把这款运输机打造成为一个空中通用平台,将其改造为空中加油机、空中预警机、反潜巡逻机、对地攻击机在内的多种机型 。韩国航空工业领域的发展,从最初的引进到引进/自主并举,再到如今自主为先,引进为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而就其自主化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要航空装备依赖引进,总体自主化水平不高 。例如KF-21战斗机项目是由一百多家供应商组成的,KF-21实际上是西方航空产业链的一个货架产品的集成品 。在研发第五代KF-21战斗机项目上,由于获得美国技术支持的承诺,看似发展的顺风顺水 。实际上,韩国新一代战机项目从一开始就获得美国军火商的支持,洛马公司之前承诺为韩国战机项目提供17项及时支持,极大地降低韩国战机的研发技术风险 。
二是具有较强的航空装备制造能力,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 。三是韩国政府大力扶持,从政策到资金倾囊相助,采取先易后难,逐一攻克的模式稳步推进 。四是引进技术融合吸引后,反哺于装备推销国际市场,再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引进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 。因而才创造了T-50高教机以及KT-1初教机出口多个国家的辉煌业绩 。尽管成绩喜人,但韩国航空工业依旧存在致命伤,那就是没有掌握相关关键技术,不能独立进行生产,所以韩国还得看欧美国家的脸色行事 。
军用运输机的研发制造,向来是充满巨大挑战,就其大型军用运输机而言,可谓是难如登天,举目放眼全世界,能独立研制出的国家寥寥无几 。而中型运输机的研制工作,依旧不容小觑,如果没有一个实力强大,种类全面且完备的工业基础的话,对于相关国家而言,依旧是是寸步难行,困难重重 。从飞机的总体设计和机体结构两方面来讲,就前者而言,从考虑经济适用性的角度出发,必须使飞机具有较好的升阻特性,选择合适的载荷量级,从后者而言,还得使飞机的机体结构具有高强度的特性 。
此外,研制一款中型军用运输机,还对航空制造工艺和材料应用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在保证机体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的条件下,同时,还对其寿命和重量有着严苛的要求,可谓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再者,航电系统的制造技术也是一个难题,大量的电子线路,设备芯片,以及电子元器件集于一体,其研发与制造要求非常高 。最后,就是动力系统,航空发动机被誉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设计制造可谓是难如登天,同样,在此领域内能独占一席的国家屈指可数 。
而反观韩国航空工业的现有能力和水平,想要完成以上几项核心技术,其难度可想而知,况且韩国从没有研制中型军用运输机的先例和相关经验,可谓是一片空白 。即使说,韩国在现有两款运输机的基础上,将其技术消化吸收,再通过所谓的国际合作,接受来自欧美国家的支援,那么相对而言,其军用运输机的研制难度将会大幅度降低 。换言之,包括应用材料,航电技术,动力系统等等都可以向欧美求购过来,但请问,核心技术可以买来吗?相关的试验数据和技术储备可以买来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