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碳科技,诸多黑科技亮相

我国第1个申遗成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何能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齐碳科技,诸多黑科技亮相


2007 年发现良渚古城以来,让我们对于良渚文化的诸多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这些基础上,有学者认为良渚文化称得上是一种文明,而且具有了早期国家的特征 。正是这种文明的特征,让良渚古城得以从同时代的其他遗址中凸显出来,成为「中华第一城」 。说到文明,首先我们需要厘清考古中的文化与文明:文化,指的是「考古学文化」 。
就是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有共同特征的一类遗存,往往代表着一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在实践中,往往以出土地域、所属年代相近的一组陶器来界定 。相比文化,文明更为复杂,到今天可能也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它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动 。有人认为,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是文明的要素;也有人认为,文明就是形成了国家,此处国家最本质的性质,则是强制性的公共权力 。
【齐碳科技,诸多黑科技亮相】 为什么说良渚古城的发现,可以将良渚升级为文明呢?下面我们分四方面来具体分析 。其一,城市规模良渚古城南北长约 1910 米、东西宽约 1770 米,总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 。其规模之大、年代之古,刷新了人们的认识 。城墙内外均有护城河,9 座城门中有 8 座为水城门,城内也挖了许多人工河道,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 。
可以想见舟船木筏就是几千年前良渚人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畅通的水路也大大促进了各种货物的运输,和如今的江南水乡倒挺相似 。可以说,水就是良渚文明的基石 。图:良渚古城城墙周长六千多米,利用了西南凤山、东北雉山围合而成,城内外水路网密集,城内有明显的分区图:西城墙白原畈段遗址,白色碎石为城墙底部铺垫的奠基石城内的分区明显 。
宫殿立于大高台之上,显示出王权的尊贵,巨大的沙土广场可能为大型仪式的举办地 。除莫角山宫殿区和西北的王陵区外,城中还有池中寺王宫仓储区(发现了总共 200 吨的碳化稻谷和 3.4 万平方米的人工大型蓄水池)与钟家港手工业作坊区(发现了许多与制作玉器、漆木器、石器、骨器等相关的遗存) 。此外,城内没有发现古稻田的遗迹,但却有大型的粮仓,这表明城内外的居民有着不同的分工,城外的人种植水稻,并运送进城供城内居民食用 。
图:惊人的大工程:莫角山宫殿区面积近 30 万平方米,将近故宫一半大小;土台的人工堆筑厚度最高达 16.5 米,土方量达 228 万立方米,接近古埃及胡夫金字塔的石方量图:莫角山宫殿建造复原模型:考古发现最大的房址面积达到 900 平方米,留下来的大型柱洞与木构痕迹让人不禁畅想这五千年前宫殿的恢弘图:钟家港手工作坊区复原模型,水运是良渚人重要的运输方式随后几年在古城外又发现了外城墙的遗址,我们这才知道良渚古城原来是一座三重结构的城池,包括了宫城(莫角山)、内城与外城,控制了将近 8 平方千米的面积,差不多有 10 个故宫那么大 。
这是国内发现最早的三重城池,说不定也启发了后世许多都城的规划 。在外城区域同样没有发现稻田遗迹,说明整个城里住的都是非农业居民 。外城还有许多人工堆筑的台地与河道的遗迹,良渚人用木桩护岸,小码头遍布城内,舟船可方便停泊,可以想象出当时这里船来船往的水街盛景 。图:良渚古城外城范围这样大的城市规模和宫殿工程,以及城内的分区,说明良渚的社会是一个有巨大动员能力和高效组织管理能力的社会,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差别,这些都说明良渚古城及周边地区在当时具有早期国家形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