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论人体科学论文,如何查看钱学森论文( 三 )


从分数看 , 阅读还不错 , 但是写作、口语相当弱 。所差之处是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 即学了却不会用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多、内容深、难度大、速度快 , 而西方发达国家课程少、内容广、难度小、速度慢 。美国的教育是向“广”的方向发展 , 学校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 , 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 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
美国学校的课程没有主副之分 , 只有必修和选修之分 , 选修课为主 , 在选修课方面每个学生是按照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自主选择 , 总量学分控制 , 每门选修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 学习过程自己设计并实施 。从书本知识来看 , 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学到的东西是少而精 , 注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 , 使学生很自如地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
隐性知识的积累常常是在闲暇性活动中潜在地进行 , 由于人的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 , 显性知识的超剂量吸收 , 就挤压甚至剥夺了隐性知识吸收的空间 。相比之下 , 我国的学校教育不注重实践 , 学生尽管学得多 , 但学的知识不会用 。我国的学校教育是以隐性知识的缺失为代价换来显性知识的高积累 , 让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并费了很大力气学了一些考完就忘的书本知识 。
实践证明 , 我国教学进度超过了很大一部分儿童的理解能力 , 国外学校课程安排及教学进度比较好的遵循了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规律 。在现行高考体制和命题模式下 , 学好显性知识的确能够实现升学目标 , 但从有关调查报告来看 , 我国精英教育的中科大少年班、恢复高考30年3000多状元、奥林匹克竞赛保送上大学的学生 , 毕业后有专业兴趣的比例相当低 , 发展潜力也远远低于预期 。
由此可见 , 我国教育的病因在功利的教育体制 , 病根却是教学存在“显性知识有余、隐性知识不足”的重大问题 , 其主要原因是“传授有余、实践不足” 。四、“钱学森之问”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钱学森之问”的要义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来呢?”从钱老的受教育经历和人生阅历来看 , 老人家或许有这样的思考 。一是培养泥土的工作做的不够 。
一个公认的事实:大师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 , 都是从适合的土壤里长出来的 。鲁迅先生曾说过:“不但产生天才难 , 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 。我想 , 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 , 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做土的功效 , 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 , 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 , 也因为没有泥土 , 不能发达 , 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鲁迅先生的话明白告诉我们 , 培养天才 , 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泥土 。
教育的泥土究竟是什么?教育的泥土就是丰富的生活 , 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 , 它有学生成长需要的各种营养 。二是不注重“童子功”的培育 。中国大师级人物无一例外的打下了坚实的读书“童子功” 。钱穆9岁背诵《三国演义》 , 吴宓、闻一多、茅盾背诵《红楼梦》一字不差 , 方令儒背起诗文来滔滔不绝 , 黄侃能把九千多字的《说文解字》任意像串糖葫芦一样一串一串地穿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