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如何评价草房子,读曹文轩搭的草房子( 四 )


但他觉得,“他无论走到哪儿,纸月都能看到他” 。也许,我们每个人心底,都珍藏着一双目光,追随着自己走过天涯海角 。3. 杜小康杜小康的身世,大概算是全篇小说中变动最大的了 。从一开始全村里最富裕的人家,到后来父亲破产而家道中落,这个十多岁的少年,也在经历着远比其他孩子更大的考验 。我一直觉得,杜小康的故事,是仅次于桑桑的,它讲述的是儿童如何在逆境中挣扎并学会坦然面对 。
而苦难,作为人生里必然出现的事物,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都无法回避的一课 。杜小康出场时,是孩子们中最显眼的一个,他穿着好看的白衬衫,浑身上下一尘不染,个子又高,脸色又红润,站在孩子们中,“象一簸箕黑芝麻中的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 。优渥的家世,出色的成绩,都为杜小康带来了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在他平和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充实的自负和高傲的自尊 。
【曹文轩如何评价草房子,读曹文轩搭的草房子】孩子们尊敬他,但也疏远他 。连村里的成年人,见到他玩泥丸或爬草垛,都要戏谑地问一句:“杜家大少爷,你在干什么?”在命运跟他开那个残酷的玩笑前,他是与众不同的,但这种与众不同,不过是物质上的,可以让他在人前风光,却经不起风雨的洗礼 。在破产之后,他陡然从天上掉下地来,命运开始一步步剥夺他拥有的一切 。辍学了,自行车卖了,往日象征着富足的红门,徒然剩一具空壳,就连曾经和孩子们玩的捉迷藏,他也只能当个“炮灰”,不能再当“司令”了 。
在这种打击下,他开始自暴自弃,孩子们再看到他时,他已经完全没有了以前的干净整洁,“衣服扣没有扣上 ,裤带没有插进裤鼻儿而聋拉着,鞋子跟拉在脚上,头发也乱糟糟的 。”然而在被命运剥夺走丰裕物质的同时,他也迎来了精神上的一次涅槃 。父亲为了重振家业,带着杜小康外出养鸭挣钱 。正是在几乎与世隔绝的一片芦荡中,在几乎使人发疯的孤独中,杜小康感受到了来自生命的启示和真谛 。
而在这一点上,作者更是破例做了一段长长的评论:“桑桑现在所见到的杜小康,已经不是过去的杜小康了 。对于杜小康来讲,无论到哪一天,他也不会忘记在芦荡度过的那几个月——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 。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扰、磨难着杜小康,但也在教养、启示着杜小康 。
当杜雍和因为鸭群连续几次误入人家的鱼塘,几乎吃尽了塘中刚放养的几万尾鱼苗,被愤怒的当地人扣下小船与整个鸭群,而陷入一贫如洗的绝望时,他万万不会想到这段 时间的生活给了儿子多少珍贵的财富!杜雍和不吃不喝地躺在鱼塘边上时,杜小康也一动不动地坐在了他的身边 。他有父亲的悲伤,却并无父亲的绝望 。现在,倒什么也不怕了 。
他坐在那里,既没有向人家哀求,也没有向人家发怒 。他反而觉得父亲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他们的鸭子毁掉了几十户人家的一片希望,就像他们也被毁掉了希望一样 。杜小康是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给予他的那些美丽而残酷的题目 。他不可能立即领悟,但他确实比油麻地的孩子们提前懂得了许多……桑桑现在再见到的杜小康,已经是一个远远大于他的孩子了 。
”直到最后,杜小康依然是在孩子们中鹤立鸡群的一个,但这一次,已不再是浅薄的物质上的突出,而是精神上的富有了 。灵魂成长中关于直面苦难的重要一课,就由杜小康完成了 。4. 细马卢梭在《爱弥儿》中,曾大力倡导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由自主的教育方法 。这一点,在细马上清晰体现了出来 。从小开始,身边的亲友家长都提醒着我们,好好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