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艺术的内涵,再谈艺术的真谛( 二 )


也就是说看似外在的艺术形色显示于感官 , 实则是心在感知(定义)的过程(perspective) 。因而内外的界限被打破了 。正如尼采在《重估一切价值》中说到的: 意识之中不存在现象学 。因而 , 所占角度不同 , 但不论是针对于创作者还是观看者 , 这都是一个感知过程 , 在这样一个纯然参与流动(flow)的过程中 , 就是了解自己 , 它指向生命本身 , 但在这中间 , 不可能是赤裸的“体验” ,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忽略媒介 。
但同时我们又要清楚的告诉自己 , 媒介是指向 , 它指向忽闪忽现的“真实” 。比如 , 我记得 , 舒伯特说过一句话:When i wished to sing of love,it turned to sorrow.And when i wished to sing of sorrow,it was transformed for me into love.实际上 , 这正是通过歌唱这一音乐创作形式 , 感受到的生命鲜活的 , “悲欣交集”的 。
声音和空寂 , 情绪的流动 , 命运的旅途(experience) 。它是对生命不停息的感知 , 然而仅仅是感知(feel)而已 。所以这一学科并不是独立或者超出于生命之外的某个技术 。所有的“设立”都是为了应用于“了解生命”的 , “了解自己”的 。再没有什么比“生命”这样的事实更加好去探究的了 , 因而所有“意义”的安立都是无有意义 。
只从形式上分析一件艺术作品 , 可以读懂艺术的内涵吗?

如何理解艺术的内涵,再谈艺术的真谛


对艺术作品的阅读 , 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行 , 从情感上、从创作背景上、从与相关作品的比较上 , 等等 , 但是 , 从形式上进行分析 , 是比较专业的做法 , 也是我们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和欣赏水平的途径 。下面以书法为例 , 从形式上进行分析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书法最早期 , 见于甲骨、铜器、简册 , 后期出现帛书 , 再到纸质 , 前期主要是实用文体 , 用于记录各种事情 , 或者抄写经文、书信往来(如图一) 。
【如何理解艺术的内涵,再谈艺术的真谛】随着历史的发展 , 汉代、东晋时期 , 出现了张芝、王羲书等一批大家 , 他们的作品 , 也是以实用为主 , 但作品中对情感的宣泄 , 非常明显 , 或快乐、或悲愤、或虚无(如图二) 。唐宋时因社会高度繁荣 , 书法艺术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 作品除了实用性 , 对情感的表现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 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达到的巅峰(如图三、四、五) 。随着人们对艺术由自发转入自觉 , 特别是挂轴书法作品的高度发展 , 书法艺术的艺术性超越了实用性 , 明清以来 , 出现了一批书法大家 , 他们对书法形式的研究超越了前人 , 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无可比拟 , 但情感上却不如前人(如图六、七、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