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温州丧葬文化

民间流传的丧葬方式总是会有很多种,例如:土葬,花葬等等 。
在温州,以前还一直盛行土葬这种仪式,现如今也有了新的殡葬方式 。
本文带你了解温州文化,一起来了解温州的丧葬习俗 。
土葬
温州市在历史上一直盛行土葬 。据考古资料证明,在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已有石墓石棺出现 。这种墓高约一米余,四周有4块天然大石块作支柱,上盖一块长方形的巨石 。据史载,至迟在2000年前的东瓯王驺摇时期就存在土葬 。旧时的温州西郊瓯浦山旁就有东瓯王墓 。从明清到民国,土葬之,风更盛 。
在温州民间,历来还有在生前筑寿坟,或死时临时选穴筑坟的习俗 。其坟大都以砖灰为塘,以石为茔,比较流行的是一种以棺木为中心,周围垒以大石,做成靠椅式的坟,俗称“椅子坟” 。由土葬发展成的殡葬旧俗,仪式繁琐,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并且化费巨大,浪费惊人 。
下面介绍旧的土葬习俗和新的殡葬习俗 。
[小敛]人死之后,孝子披麻戴三梁冠,揭一个盛水用具到河边,后随一人执伞遮盖,先投一文钱于河中,汲取河水,叫做“买水” 。这水用来给死者沐身 。穿上敛衣(即丧衣)后,还给死者口中含一金质或银制的圆形的管儿叫“聪明棒”,这棒用红缎包起来,塞入口内,俗叫“含口劲” 。
这是上古含玉的遗意 。然后把尸体移到中堂敛床上,以待大敛 。并取筷箸插饭中,绕以苎绵,陈于尸前,作为临时木主,同时在足下燃一灯,谓之“照冥路” 。
小敛以后,拆掉死者睡的床,在原床地上,还要摆一个磨石,磨上置一个斗,内放满垄糠 。糠上放一个米升,升上又放一灯盏油,内放七条灯蕊,一夜点到天亮,以后每夜减一条灯蕊,减至最后,即是头七 。依次七夜,灯蕊点完,叫做“点七星灯” 。每逢七天,除四七外,都要祭奠 。
[大敛]将死者入棺,也叫“入室” 。棺中必须先装松炭、柴灰、灯蕊草之类吸干之物 。婿家或内侄还要贮送给死者被褥、白烛、金银纸等,古时叫“□”,这是古时赠死的遗意 。尸体入棺后,把棺柜盖子用长钉钉好,并用水绸、生漆、涂塞了缝痕,这叫“落钉” 。
这时,孝子披麻、执杖,稽首跪伏阶下,六亲下辈,各依五服制度,分别穿麻、穿白,从跪,也稽首伏在后面,草草设起灵位,道士摇着铃,导孝子和亲友祭拜,叫做诵“开路经” 。在平阳,旧时还有丧葬用乐饮酒的习俗;“大敛用乐,其亲朋集奠时设酒馔觞客,送迎拜奠皆用乐 。大敛时亲邻皆至,名曰送敛,丧家多备筵席留饮,有宁啬于衾棺而丰于酒者 。”《平阳县志》
过去温州一带有亲死停葬的陋俗 。丧家惑于风水,听信堪与家之言,或惧葬时化费,因此停棺不葬 。富者其柩多停室内,贫者则置棺于村落树丛或祠堂中,露厝棺骸,雨淋日灸,腐汁入水,毒气熏蒸,为害极烈 。
清《永嘉闻见录》载:“……故一家之中,每见停棺累累,且久至数十年者,时日既远,香案为设,间值吉事,富家蔽以屏幛,贫家围以竹廪,竟以庭除为邱墟矣” 。这种陋习,现已革除 。
[做七七]旧时,死者入敛以后,每隔七天进行一次祭奠,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俗称“做七七” 。一七;亦称“头七”,丧家设灵座,供木主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亲友除送挽联、挽幛、花圈以及钱币外,均到灵前上香叩拜,并劝慰丧纸扎等活动 。
二七、四七、六七、一般活动从简,由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 。三七、五七、七七、仪式较繁,除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包,请道士诵经拜忏,亲友均来吊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