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春节习俗,你知道多少( 三 )


拜年
过新年基本上家家户户要贴春联 , 这也是我国民间过年的一种普遍的风俗 。门上贴副新的春联 , 显得多喜庆呀!以前的春联刬是写在红纸上的 。现在市里的一些有名的书法家 , 还到社区去为居民写春联 , 是大受欢迎呀 。要是请不到人写也不要紧 , 新华书店有现成的卖 , 还侭你拣 。
春联 , 又叫对联、楹联、门联 , 南通人喊的是贴对子 , 相传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 它还与桃木板上画门神的“题桃符”有关 。西汉时期 , 每逢“过年” , 大家总要用两块七八寸长 , 一寸多宽的桃木板 , 在上头刻或者画上神萘、郁垒的神像挂在门旁边 , 有的是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语 。据《六帖》记载:“正月一日 , 造桃符着户 , 名仙木 , 百鬼所畏 。”五代的时候 , 开始有人在桃符板上题写联语 。据《宋史?世家?西蜀》中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 , ‘昶以其非工 , 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 。但正式命名春联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 据陈去瞻《簪云楼杂记》中记载:“帝(明太祖)都金陵 , 于除夕前 , 忽传旨公卿士庶家 , 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这个朱元璋不但下了旨 , 他还亲自为礼部尚书陶安撰写了一副联:“国朝谋略无双士 , 翰苑文章第一家” 。
之后 , 朱元璋又在京都微服私访 , 看见一个阉猪子的人家不曾贴春联就问原因 。阉猪子的人说他不会写 , 也请不到旁人代写 。朱元璋就赐书了一副春联 , 上头写的是:“双手劈开生死路 , 一刀割断是非根” 。哎!这副对联写得是既形象、又生动 , 太好了 。从此以后 , 贴春联就成为了一种民俗 , 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
除夕收债
从前在过年之前 , 特别是三十夜子的事最多 。
现在到饭店里吃饭 , 一般的单位总是“签单” , 其实这在过去叫“赊帐” , 又叫“挂帐” , 意思就是聚聚多结个总帐 , 省得零打碎敲的烦神 。从前住了在城里的富户、地主或者是有头有脸的 , 买个粮食、绸布、南北货、烟、茶什伲的 , 甚至于连看病吃的药总欢喜赊个帐;而店里头图多做点儿生意 , 也情愿这么做 , 两相情愿 , 这个就叫“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 一个愿捱” 。
从前大凡是在过了正月初五财神日子 , 或者正月十八落灯以后开张营业的时候 , 店里对老主顾就要开出一个折子 , 送到挂了账的人家的门上去 。南通人把这个折子叫它“金折儿” , 相当于现在的记账卡 。“金折儿”是用厚纸做的、蛮长的条儿 , 可以摺起来 , 拉开来就像个手风琴的风箱 。有“金折儿”的人 , 不管什伲时候都可以到店里拿货 , 给点儿钱也可以 , 一文不给也没事 , 反正每笔帐刬记好了的 。到了端午、中秋、冬至三个节序的前几天 , 店里就要开帐单儿上门来收钱 , 赊帐的也是可交可不交 , 但是不作兴拖到年后的 。碰到守信用的还好说 , 碰到有些不还钱的痞子户也蛮头疼的 。店里一想 , 要是今年子收不到 , 明年子就变了陈欠 , 就更加难要得家来 , 所以在三十夜子 , 街上就有收帐的人拎着个灯笼 , 上头还写明了各家的店号 , 满街的跑 。有的人家虽说连跑了几趟 , 还总算不错 , 收到了;还有的 , 就是你坐等到天亮 , 还是“薛人贵的袍子——白跑(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