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丧葬习俗是怎么样的( 五 )


吊客拜了一拜(过去拜以跪 , 后改为鞠躬) , 陪者不拜 , 意为恭辞;如客人再拜 , 陪者亦拜 。拜毕起身 , 陪者高喊“谢步”或“谢拜”(对年高位尊者) , 孝男出帏免冠谢客 。
吊客临别 , 不辞而退 , 不得向丧主拜别 , 盖吊乃凶事也 。
3.闭灵 。
七日已过 , 丧家大门紧闭 , 正门贴黑纸 , 旁贴白纸墨书“闭灵”二字 , 停柩等候择日发丧做功德出葬 。
(五)停柩
1.停柩 。
自古以来 , 殡期长短不一 , 停柩亦久暂不等 , 少则数天 , 多则数年、数十年 , 甚至数百年 。
古代停柩视死者地位尊卑 , 有过专门规定 。《礼记?玉制》曰:“天子七月而葬 , 诸侯五月而葬 , 大夫、士、庶人三月而葬 。”但后人对此礼制并未认真遵行 。泉俗旧时停枢 , “至有终身不葬或累世不葬 , 或子孙衰替忘夫处所 , 遂弃捐不葬者 。
悖礼伤义 , 无过于此” 。如前留府埕明朝的七部棺 , 至抗战胜利后才下葬 , 历时三百余年(参见《泉州人名录?留起春》);留府埕王姓 , 也有一部棺停了近百年始葬 , 被视为陋习 。故早在明代 , 惠安知县叶春及即明令禁止 , 并采取对停枢逾年不葬者治罪的严厉措施 。
解放后 , 停柩恶俗虽已基本消除 , 但暂停三天成为惯例 , 少数也有七天者 。
柩一般停放在自家或祖厝大厅正中 , 置于“仙椅”(停柩之椅)上 。若后辈、旁支 , 则停在厅的右边 。旧社会的妾 , 无权停柩 。夭折、恶疾的 , 例不停柩 , 殓后即葬 。
如死者属高年或有地位的 , 子孙必于殓后停柩 , 晚上在棺旁铺草守夜 , 谓之“守棺脚” , 至少首尾三天 。
停柩的原因有四:
一是事起仓促 , 临时找地 。虽有少数预作生圹的 , 但绝大多数必需死后才四出找寻坟地 , 花费时日 。
二是子孙在外 , 等候奔丧 。自古至今 , 泉人外出谋生者甚众 , 至远在海外 , 奔丧不易 。
三是礼俗延属 , 民风使然 。长辈一死 , 如不停柩而尽速下葬 , 乡里目为子孙不孝草草应付 。迫于舆论 , 只好多方张罗 , 照例停柩 , 以塞众口 。
四是惑于风水 , 想择佳穴 。清?乾隆《晋江县志》云:“再世不葬 , 恬然安之 , 曰以俟卜吉 。”
2.漆棺 。
停柩在堂 , 必须漆棺 。泉州城内系入殓后方雇人漆棺 , 膝之厚薄视欲停放时间久暂及丧家经济力量二定 。石狮一带有漆好的棺木出售 。
先用麻布褙封口 , 再用猪血混桐油石灰漆上 , 再重重加漆 , 多者至数十遍 。棺木外一般漆朱红色 , 外装金点;棺头写金字 , 男为“福”字 , 女为“寿”字 , 边加蝙蝠等图案装饰;棺尾画上香炉烛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西方的图案 , 也有写上死者名衔的 。
漆棺还有五彩绘画花鸟人物以求美观的 。
3.寄柩 。
客死他方运棺回籍待葬的 , 不得进屋(泉俗称“进尸” , 为凶事) 。上者即在附近搭一间陋瓦屋或茅屋停柩 , 叫“湿厝”;一般寄柩于东门外东岳山之李公祠或佟公总督祠 , 称“寄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