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鲍鱼非彼鲍鱼 鲍鱼最新地域网名2021( 二 )


古人好鳆
这些古代文士纷纷要替当时世人口中的“鲍鱼”“正名”,自然是因为“鳆鱼”乃是一种海中珍味 。“读为鲍,非乱臭者也”,远非腥臭的腌鱼可比了 。
从史籍记载来看,最晚到汉朝,鳆鱼已经在上层人物的餐桌上风行 。这就是北宋的大诗人兼大美食家苏东坡在《鳆鱼行》里所提到的“两雄一律盗汉家,嗜好亦若肩相差” 。诗中的“两雄”,便是篡了西汉的王莽,与儿子辈篡了东汉的曹操 。两人都有一个爱好,喜欢吃鳆鱼 。王莽当上“新朝”皇帝没多久,天下义兵四起,“绿林”、“赤眉”两股势力日益强大 。王莽的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就算在饭也吃不下的忧虑心情下,王莽还是没有忘记喝酒吃鳆鱼 。班固在《汉书》里写下“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啗鳆鱼”这句话的本意当然是嘲讽乱臣贼子王莽的窘态,却也在无意之中揭示了鳆鱼的美味 。至于“奸雄”曹操,他也是一位热衷鳆鱼的吃货 。以至于他去世后,儿子曹植祭奠乃父时,总要把鳆鱼当作贡品——因为“先主(指曹操)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 。

此鲍鱼非彼鲍鱼 鲍鱼最新地域网名2021


王莽政权被起义推翻
魏国的京城在洛阳(今属河南) 。曹植之所以舍近求远,要求徐州臧霸送来鳆鱼,是因为当时的“徐州”(相当于今天的苏北及鲁南一带)地近鳆鱼产地的缘故 。古时的鳆鱼多产于山东沿海,尤以胶东半岛出产者为绝品 。起码到南朝时期,江南人尚不知从本地海域采捕鳆鱼 。《南史·褚彦回传》这样记载:“时淮北属魏,江南无复鳆鱼”,于是鳆鱼身价倍增,一条贵至三千钱 。“三千钱”是个什么概念呢?据同时期的《齐民要术》里说,到劳务市场出一天三十钱的工资,工人都会抢着来干活 。换句话说,雇工不吃不喝干三个来月,就可以买得起一条鳆鱼了 。西晋前期以奢靡著称的何曾一天伙食费高达一万钱,他还觉得没有下筷子的地方 。但要是换在南北朝时的江南,一万钱也就能买三条鳆鱼而已,每天光吃这点,不饿死也难 。当时,褚渊(字彦回,435-482)的好友送给他30枚鳆鱼,实在可以说一份厚礼 。褚渊虽然做了南朝宋文帝(424-453年在位)的附马,仍旧十分清贫 。于是他的门生建议:“不如把鳆鱼卖掉,换得十万钱” 。谁知褚渊听后竟十分生气,厉声对门生说:“我虽然贫寒,再穷也不能拿朋友送的珍贵礼物去发财” 。说罢就将这些鳆鱼煮熟和家人一起分着吃了 。纵观褚渊其人,虽因坐视萧道成篡宋而名节有亏,但这个不爱钱财的典故,还是相当有名的 。
到了宋代,人们对海珍品开始品头论足,好事者甚至排列其美食位次,不少人已将鳆鱼奉为海珍之首 。其中表现抢眼的就是苏轼 。这位“老饕”在出任登州(今山东烟台一带)知府时有幸在当地吃到了鳆鱼,简直赞不绝口 。在他看来,酒席宴上鳆鱼是压倒一切的美肴,过去被人津津乐道的肉芝、石耳、醋芼、鱼皮等佳肴,若与鳆鱼相比都得甘拜下风 。晚些时候,金代诗人刘迎在《鳆鱼》诗里也感叹,过去总是夸奖江瑶柱(干贝)鲜美,吃过鳆鱼后,才知鳆鱼之鲜美更胜于江瑶柱 。希望以后在宴席中鳆鱼不要论数计算,越多越好 。此公对美食的渴望,可以说是很诚实了 。
此鲍鱼非彼鲍鱼 鲍鱼最新地域网名2021


江瑶柱(干贝)
既然如此,达官显贵的餐桌上自然也少不得鳆鱼(当时已有“鲍鱼”的说法) 。明朝的万历皇帝最喜欢用鲍鱼、海参、鱼翅共烩一处,命为“烩三事”,并“恒喜用焉” 。清朝乾隆南巡时,接驾菜中就有“鲍鱼珍珠菜” 。这道菜是用极嫩的玉米棒烩制鲍鱼,以鸡汁入味,醇和汁浓,食之丰腴细嫩 。大美食家袁枚对于吃鲍鱼也有自己的心得 。《随园食单》记载:“鳆鱼炒薄片甚佳,杨中丞家削片入鸡汤豆腐中,号称‘鳆鱼豆腐’,上加陈糟油浇之 。庄太守用大块鳆鱼煨整鸭,亦别有风趣 。”据说,当时沿海各地高官上京“面圣”时,大都进贡干鲍为礼品,一品官吏进贡一头鲍鱼,七品官吏进贡七头鲍鱼,以此类推,一头鲍就是一斤仅有一只鲍鱼,七头鲍是一斤有七只鲍鱼 。前者的价格比后者可能要高出十来倍 。晚至民国年间,北京著名的官府菜代表“谭家菜”里就有两道名菜,名曰“红烧鲍鱼”与“蚝油鲍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