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鲍鱼非彼鲍鱼 鲍鱼最新地域网名2021( 三 )


此鲍鱼非彼鲍鱼 鲍鱼最新地域网名2021


蚝油鲍鱼
不止“稀为贵”
从汉代到现在,历时两千多年 。鲍鱼为何能够得到历朝历代食客的青睐呢?鲍鱼肉是指鲍鱼的腹足,除鲜食外,可加工成罐头或鲍鱼干,其味鲜美 。南宋词人周密就把可以吃到鲜活的鲍鱼,比作“口腹之嗜,无不极其至” 。
美味当然是个成为美食的“必要条件”,但能够上升到“珍味”的地步,还是与鲍鱼的数量有关——毕竟,“物以稀为贵”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一方面,鲍鱼在贝类家族中本就属于生长比较慢的种类 。据说由幼鲍长至壳长7厘米可以上市需要3年多的时间 。
另一方面,纵然幼鲍长成,捕捞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按照乾隆年间成书的《诸城县志》的说法,“鳆鱼附石崖,善没者入水取之,非若他鱼可举网得也” 。鲍鱼生活在海底礁石上,比起撒网即可捕获的鱼类困难得多 。捕捞者往往用麻绳一头系在腰上(另一头绑在舵尾),然后屏一口气,潜到水下五六十丈的地方 。古时无现代潜水设备,仅凭渔人水性,冒着海上的狂风巨浪,在深水处作业,听来已然令人却步 。但要成功捕捞鲍鱼,不仅需要渔民潜水,就是用长柄铲从岩石上获得鲍鱼也要有一定工具和技巧 。鲍鱼的吸附力很强,必眼明手快、出其不意方能取下 。否则,一俟鲍鱼有察,死死黏在岩上,则会功亏一篑 。《山堂肆考》这样记载:“海人泅水取之,乘其不知,用力一捞则得 。苟知觉,虽斧凿亦不脱也” 。为此,有着丰富的鲍鱼捕捞经验的胶州渔民总结,“故海错惟此种最难取” 。
此鲍鱼非彼鲍鱼 鲍鱼最新地域网名2021


捕捞鲍鱼
除珍稀难得之外,鲍鱼的名贵之处,还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食补”的学说有关 。中国古代食家一直认为鲍鱼是一种对身体十分有益的滋补食物 。李时珍更是说:鲍鱼“主治目障医痛,青盲 。久服,益精轻身 。”清人汪绂在《医林纂要》也记载,吃鲍鱼可“补心缓肝,滋阴明目,又可治骨蒸劳热,解妄热,疗痈疸,通五淋,治黄疽 。”
既然药食俱佳,食客对鲍鱼趋之若鹜本已在意料之中 。更何况,“鲍鱼”取代“鳆鱼”成为通名之后,形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鲍者包也,鱼者余也” 。“鲍鱼”的谐音即是“包余”,意喻钱包里有用之不尽的余钱 。由于这个原因,在讲究“口彩”的食客眼中,鲍鱼俨然成为与“发菜(“发财”)”类似的,餐桌上必备的“吉利菜”之一 。
此鲍鱼非彼鲍鱼 鲍鱼最新地域网名2021


鲍鱼红烧肉
这些看法当然不是无懈可击的 。比如,有人就揶揄,把猪肉当鲍鱼,以大量老鸡火腿高汤长时间烹煮过后,味道也会和鲍鱼一样 。另外一些论者则从营养学角度出发,也指出鲍鱼和鸡蛋所含的蛋白质相差不大,其他营养成分如钙、铁、锌、硒、维生素的含量也没有特别的优势,在提供营养方面,和其他海产品相差不多 。虽然如此,直到现在,在大众的心目中,“鲍鱼”仍旧是清代学者王士禛在《香祖笔记》里称赞的“海族之冠” 。至于它指代“咸鱼”的本义,恐怕早已湮没在了历史之中 。
参考文献:
杨强:《北洋之利:古代渤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冯桂容:《鰒鱼与鲍鱼关系探讨》,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刘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