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事件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带你揭秘事件真相


万州事件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带你揭秘事件真相


[ 虎娃导读 ] 推测了无数种可能 , 事情还是超出了想象 。视频里失控的互殴、尖利的惊叫 , 打破了之前刹车失灵、机械故障、避让逆行车辆等猜测 , 让这个多事之秋更加地令人印象深刻 。
我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 , 还是无法阻止泪腺的酸胀 , 两行毫无价值的液体涌出眼眶 。
2300小时的监控录像、220余个行车记录仪片断、160余车次的排查、132位涉事人员走访 , 一组组冰冷的数据串起的 , 是一辆没有回程票的巴士和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意外 。
而随之消亡的 , 不仅仅是15条鲜活的生命 , 还有他们身后15个再也无法安心的家庭 。
视频中那位因委屈、无奈而愤怒得失控的公交司机 , 正值壮年 。他应该是两位花甲老人的儿子、一位而立女子的丈夫 , 可能还是一个或两个年幼孩子的父亲 。
从年龄和性别判断 , 他还应该是家里的顶梁柱和主心骨 , 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 家庭重大决策的执行者和参与者 。
而那位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刘女士 , 不管她如何暴戾恣睢 , 身后肯定也有牵挂她、担忧她的亲人 。
是什么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 , 让她在那一刻变得如此蛮横霸道、凶悍跋扈;究竟有多重要的事情需要马上处理 , 才会让她在坐过站之后将满腔的怒火用这种不可理喻的方式宣泄?
闹剧引发惨剧 , 隔着屏幕依然能嗅到戾气 。
网上的评论铺天盖地、振聋发聩 , 说得都很有道理 。
如此严重的后果、如此恶劣的影响 ,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 , 都无法平静 。
但仔细想想:
批评很容易 , 没有“君子求诸己”的口诛笔伐却毫无意义 。
当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指责别人时 , 很难发现 , 自己身上其实多多少少存在同样问题 。
在指责车内乘客冷漠的同时 , 我也在问自己:假如我当时也在那辆公交车上 , 自己是否会去劝阻那对火气正旺的司乘?
我羞愧地承认 , 答案是:也许不会吧 。
在社会心理学现象中 , 有一种行为叫“旁观者效应” , 也称“责任分散效应” 。
通俗点来讲就是:假如车上除了施暴者刘女士外 , 只有我一名乘客 , 那我出面制止的可能性也许为100%;但如果车上有两个人 , 我制止暴行的可能行就降低到50%;以此类推 , 车上人越多 , 个人责任感就会越弱 。
而身为一个扮演着不同社会角色 , 承担着不同社会责任的普通人 , 我无法自信地说出:我不会落入“旁观者效应”的窠臼 。
【万州事件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带你揭秘事件真相】既然自己都无法做到 , 又有什么权利去苛求他人?批判别人的冷漠?
而在那两位由言语冲突上升到肢体冲突 , 最终演变出惨剧的司乘人员身上 , 我看到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太多人的影子 。
也许情结没那么严重 , 没有酿成那么可怕的后果 , 但相似之处却是一样的 , 那就是: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 。
从某种角度来讲 , 万州公交坠江事件的真正凶手正是“坏情绪” 。
很多时候 , 我们会被自己突如其来的情绪控制 , 忘记自己在干什么 , 会伤害什么 。
我们暴躁、焦虑、易怒 , 并且不计后果 。
我们主观地认为 , 一切错误都在对方 , 是对方的责任给自己造成了伤害 , 而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过错 。
坏情绪让我们丧失理智、口不择言、偏离正轨 , 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
也许五分钟之后我们就会后悔 , 但在被情绪控制的那一刻 , 却还是选择逞口舌之快、一时之欢 , 先发泄了再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