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陆逊是怎样死的 陆逊是怎么死的( 二 )


孙权孙和父子关系恶化后,孙和的役使曾藏于孙权的床下,监听到孙权和杨竺谈论想以孙霸为储之事 。孙和恐惧,于是秘密召见亲信陆胤,请他乘到武昌的机会请族父陆逊为自己出面申辩 。而太子太傅吾粲也几次与陆逊互通消息 。陆逊听二人言,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又请求进京面见。
孙权发觉禁中语漏泄,先后将杨竺、陆胤、吾粲收监审问 。陆逊虽未立即被一同问罪,也被遣使写信责备打听宫中机密 。在狱中,杨竺招供陆逊二十条罪证,陆胤又对孙和的存在不发一言。陆逊终不胜愤忿而卒 。
“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来源 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 。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 。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 。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 。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 。
二宫事件时卷入孙权孙和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 。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 。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
–陆逊
陆逊怎么死的陆逊之死直接原因是孙权晚年昏庸,在立储一事上与孙权的观点不和,晚年的孙权不不仅是失去了一定的判断能力,而且也更加的独断专行,他已经听不下任何人的意见 。就连威望最高的陆逊,也最终被孙权逼迫致死 。可根本原因还是孙吴政权建立起始就有的阶级矛盾 。
虽然在根基未稳时二者为顾全大局,表面上和睦相处,可这个炸药桶还是在立储时爆发出来,直接导致了陆逊被逼死 。陆逊的死也标志着江东大族和孙氏政权的矛盾浮上水面,孙吴霸权也从此由盛转衰了 。
陆逊介绍
陆逊(183~245)字伯言,吴郡吴人,本名陆议,世代乃是江东大族,家世显赫,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被誉为"一时英杰",为孙吴建立三分天下的霸业立下赫赫战功;除此之外他又出将为相,主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大大增强了吴国的国力 。
他和孙权原本君臣同心、肝胆相照,可是最后卷入立储之战而遭到孙权猜忌,忧愤而死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誉为孙吴立国之柱石,孙权还将陆逊称为商汤之伊尹、西周之吕尚 。
三国中吴国陆逊是怎么死的1、陆逊是忧愤而死 。
2、人物简介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 。世代为江东大族 。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 。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以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 。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 。
3、人物成就
陆逊虽置身行伍,却还有一套治国安民的谋略 。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 。他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贫民,一方面“劝课农桑,鼓励生产”,“百姓蒙赖”,称他为“神君” 。他还曾上书孙权,对国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指出:“峻法严刑,非常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 。他建议孙权要象西汉刘邦那样轻刑便民,用黄老之法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务以养本保民为要,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这些主张说明陆逊并非“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