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来历的简说 雨花石汤圆来历

眼看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作为一个“无心工作、认真过年”的吃货,自然不愿放弃“年味”的又一次吃喝机会——元宵节 。

汤圆来历的简说 雨花石汤圆来历


雨花石汤圆来历(汤圆来历的简说)
从古籍记载来看,元宵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古人燃灯祈福的民俗形式逐渐被传承下来,大约到了汉魏时期,元宵节才作为一种固定的节日被保留下来 。
【汤圆来历的简说 雨花石汤圆来历】古人对元宵节的重视,丝毫不亚于现代人 。这一点无论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还是后来拍摄的古装题材的影视剧,我们都能窥得一二 。
以《红楼梦》为例,曹雪芹几次关于“元宵节”的描写虽然是为了推动贾家的覆灭进程,但从文化习俗来看,赏花灯、行酒令、猜灯谜、说书弹曲、放烟花等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也足以反映出古人对于元宵佳节的重视 。
顺便说一句:在古代,元宵节可是有情人相约赏月、互诉真情的情人节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 。
当然,除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外,在“民以食为天”的国人眼里,元宵节自然也不能少了美食!作为元宵节的代表性食物,汤圆闪亮登上了历史舞台 。
汤圆,别称“圆子”、“汤团”、“浮元子”,是一种在我国汉民族聚集区,尤其是江南一带尤为盛行的饮食 。据相关资料记载,汤圆起源于宋朝,是当时在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颇具特色的食品,自古就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
或许是受制于古代生产力的制约,虽是节日饮食,但汤圆的做法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繁琐,只需将芝麻、枣泥、砂糖等食材研磨成粉,然后裹进碾碎的糯米中,然后用双手团搓,使之形成一个小圆球即可 。
古代诗词中对于汤圆多有记载,比如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帝边是一个卖汤圆的担子,那火便是煮汤圆的火 。”陈志岁也作《汤圆》诗:“年年冬至家家煮,一岁潜添晓得无” 。
由此不难看出,在国人眼里,元宵佳节里的汤圆象征团圆与美满,是新的一年在首次满月时祈求风调雨顺、和和美美的美好愿望 。
在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元宵佳节的吃食自然不会只有“汤圆”这一个 。
清代人符曾在《上元竹枝词》中写到:“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
诗里所提到的“元宵”,正是我国北方地区在元宵佳节所制作和食用的点心,它外形与汤圆相似,但工艺与口感则各有千秋 。
不同于汤圆的糯米包裹,元宵是用干粉一点点搅拌滚制,元宵馅儿以青红丝、冰糖居多,近几年也衍生出了果仁等其他口味 。或许是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元宵的个头比汤圆更大,硬度也更强,表面“白花花”的干粉轻轻一碰就会粘在手上、身上 。
简单来说,北方的元宵是“滚”出来的,而南方的汤圆则是“包”出来的 。
你爱吃元宵还是汤圆呢?南北方的饮食差异你还知道哪些?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