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逸事文言文翻译( 二 )


展开全文
[译文]

东坡逸事文言文翻译


《大学》这部书 , 是用来说明古代大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 。
自从上天降生人类以来 , (上天)就无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智的本性 。然而人与人的天资和智力存在差别 , 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本来就应该具备这些善良和理智的本性而努力保全它 。(许多人由于没有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本来应该具备的善良和理智的本性 , 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修养 , 逐步减少甚至丧失了这种善良的本性 。)一旦在社会群体中出现了聪明智慧并且能充分发展其善良本性的人 , 那么 , 上天必定赋予他一个使命 , 让他担当众人的君师(即领袖 , 或领导人) , 使其治理和教育众人 , 以恢复众人本来应有的善良和理性的本性 。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所以承受天命而成为人民的君师和榜样的原因 , 也是承担教育职责的司徒、典乐之类的官职之所以设立的理由 。
夏、商、周三代兴旺发达 , 时代久远 , (我们的祖先)对生产、生活法则的认识 , 以及在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逐渐达到了比较齐备的程度 , 在这样的基础上 , (为了传承这些经验)从王宫到国都以及普通街巷 , 无不设立学校 。八岁的孩子 , 上自王公的子孙 , 下至老百姓的子弟 , 都进入小学学习 。小学教学的内容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 , 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待孩子长到十五岁 , 则自君王可继位的太子和其他儿子 , 以及公侯、大臣、官员之正妻所生的儿子 , 连同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 , 都进入大学 。教学的内容是穷尽事理、端正本心、修养自身、管理人的原则和方法 。这就是说 , 学校教育在年龄界限和深浅难易上是以大学、小学来划分的 。
学校的设置是如此广泛 , 教学方法的次序和内容是如此详细分明 , 而所教的内容 , 都是人君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和心得 , 不要求学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规则和伦理之外的知识 。正因为这样 , 当世之人没有不学习的 。这些学习的人 , 没有不知道自己所固有的天赋本性的 , 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分所应当做和不应当做的 , 这样各人就埋头尽力来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就是古代兴盛时政治修明于上 , 风俗美善于下 , 而后世赶不上的原因 。
到周朝衰落后 , 贤圣之君没有出现 , 上述学校的教学体制不能推行 , 教化随世事而变迁 , 风俗也颓废败坏 。在这样的时代 , 出现了一个像孔子这样的圣人 , 却得不到君师的地位来推行他的政教学说 , 于是他就独自去总结先王的法则 , 讲习、传诵以昭告后世 。(开设私人学校 , 仿效先王之法 , 招收弟子习读《诗》、《书》和历史文献 , 把先王之道传授弟子 , 再由弟子传教后人 。)例如 , 《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 , 都是小学的内容 , 以支流末节的形式流传下来 。而这一篇《大学》 , 是在小学得以成功存留的基础上 , 用来讲明大学的教学方法的 。《大学》这部书 , 就其涉及范围(外延)而言 , 所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 , 规模极其广大 , 而就其内容来说 , 条理十分清楚 , 内容十分详细 。孔子有三千多学生 , 没有一个没听过孔子讲解这些内容的 , 却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的真义 , 于是写成书籍 , 作为传讲的精义 ,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和说明 , 传播到后世 。(曾子将《大学》传给了孟子 , )到孟子死后 , 孔子的传统消失了 。《大学》这部书虽然存在 , 但知其真义者太少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