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尝跂而望矣的而什么意思 吾尝跂而望矣的而意思( 四 )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任何一方都不会容纳他 。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 。
螣蛇没有脚但能凌空而飞,鼫鼠有五种技能却还是飞不上屋 。《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 。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 。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 。”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
从前,瓠巴弹瑟,连水中的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连拉车的马也停止吃草仰头而听 。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 。山中藏有宝玉,草木就会格外润泽;深渊生有珍珠,崖岸也显得似有光彩 。大概是没有坚持积聚善行吧,如果不断地做好事,哪里会有不为人们所知道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我的回答是,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 。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 。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 。
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
君子对知识的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 。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 。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 。
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像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礼经》《乐经》规定了法度典章,但没有详细阐明其道理;《诗经》《尚书》记载的都是古时的事情,不切近现实;《春秋》简约而晦涩,其道理难以让人很快理解 。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说,就可以养成崇高的品德,得到全面的知识,通达世理了 。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 。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 。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 。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 。
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 。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 。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