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泥鳅养殖技术

【巨龙泥鳅养殖技术】泥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 。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快、饵料杂,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 。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核黄素、磷、铁等营养成份;在医药上,对面疔、腮腺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也是外贸出口的主要水产品之一 。它已成为庭院养殖、坑塘等小水面养殖的主要品种 。

(一)特征特性

泥鳅体较长,前段稍园,后段侧扁 。眼小,口下位,唇发达,口须5对 。鳞小埋于皮下,胸鳍、尾鳍园形,基部有一园形黑点 。体灰黑,并杂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色一般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 。腹部颜色较浅,体表沾液丰富 。

泥鳅属底层鱼类,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除特殊原因外,一般不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 。生长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27℃,当水温在5℃以下,或夏天35℃以上,以及天旱少水时,它都会潜入泥层中进行“休眠”,只要土壤中稍有湿气能湿润皮肤时,就能够维持生命 。

泥鳅除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这是它特有的生理现象 。其肠壁薄而血管丰富,能进行气体交换,当水中缺氧时,它浮游水面,吸进空气,在肠管内吸收氧气,然后再从肛门排出废气 。泥鳅的另一特点是极会逃走,当池水涨水时,只要池埂有洞,它就会大量逃走 。尤其是在春、夏季晚间或雨天,水位上涨后,泥鳅很容易从进水口和出水口逃逸 。因此,防逃是人工养殖泥鳅过程中值得重视的环节 。

泥鳅为杂食性,在幼苗阶段,体长在5厘米以下时,主要摄食枝角类浮游动物 。体长5―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除甲壳类、昆虫幼体、丝蚯蚓等底栖动物外,还摄食藻类、高等植物和有机残渣、碎屑等 。体长长到8厘米以上时,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硅藻和高等植物的根茎叶及种子 。泥鳅特别贪食,在天然水体中多在夜晚摄食,产卵期和生长旺季,也在白天摄食 。当水温在25―27℃时,食欲最旺,生长迅速,水温超过30℃或低于15℃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

泥鳅一般1冬龄可达性成熟 。产卵期在4―9月,以5―7月最盛,适宜水温为25―26℃ 。产卵时雄鱼紧紧卷住雌鱼,压着雌鱼腹部,使卵向体外排出,与此同时雄鱼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 。卵常产在水沟、浅水带、水田、水草禾苗根处 。卵黄色,园形,粘着性较差 。

(二)泥鳅繁殖

1、自然产卵繁殖:在产卵池里放入亲鳅,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池内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杨柳树根、水草等作为鱼巢 。发现泥鳅产卵后,将已附卵的鱼巢转入孵化池,同时再放入新的鱼巢,待其再产卵 。受精卵孵化对水质水温要求不高,一般养殖水体均可孵化,最适水温为20―28℃,大约2天左右时间仔鱼可以出膜 。

2、人工催产繁殖:在4―5月气温适宜时,将亲鳅捕起,选择其腹部柔软,色泽略带粉红色,临近产卵征兆的亲鱼,体长在12厘米,体重50克以上,最好60克左右的个体,进行药物催产 。其剂量,每尾雌鳅可用鲤pg 1个或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 。然后将催产后的亲鳅放入产卵池,让其自行产卵受精或进行人工受精 。最后将受精卵上巢进入孵化池孵化 。这种方法可以准时大量有计划地获得鳅苗 。

3、放种补充繁殖:这是最简便的繁殖方法 。即在养鳅水体中投放适量成熟的泥鳅,但先不能放养其它鱼类,到生殖季节放置一些人工鱼巢,泥鳅在养殖池塘中产卵,在原池孵化,苗种可用小箱培育,然后仍然在原池中饲养 。

(三)人工饲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