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 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数千年来,高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其内蕴博大精深,万有齐备,密切地联系着整个社会人生,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内在支撑力 。《周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数千年来,高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其内蕴博大精深,万有齐备,密切地联系着整个社会人生,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内在支撑力 。

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 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


《周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理念,即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建立在变易思想基础上的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见于《周易》,“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一言撮要,统括全局 。这里讲的危亡、忧患,应该是广义的,远古先哲富有预见性,既有由于天敌施虐、洪水泛滥的自然忧患所产生的“人天之忧”,更有社会、人生、心灵方面的忧患,表现出深深的惕惧与挂虑 。
而其哲学基础,则是“泰极而否”“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变易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 。由于远古先哲抱有尊天道、重人谋、诉求于内心的内省式的心性特征,因而其卜筮、占卦,往往建立在深而且广的忧患意识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忧患意识乃是远古先哲作《易》的原始动机 。正是凭借着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朝乾夕惕的进取精神,才使得这个伟大而多灾多难的民族,能够在数千年间始终生生不息、巍然屹立,并不断地发展进步,创造了举世无双的人间奇迹 。
中华民族古代哲人的忧患意识,直接导因则是对于客观规律和时势分析的准确判断 。《系辞》中明确指出:“《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其道甚大,百物不废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 。此之谓《易》之道也 。”危惧始得平安,而慢易则必致倾覆,所以,必须惧以终始 。这样,就有望防止差错以至祸患的出现 。
《易》卦辞、爻辞中,多见凶、咎、吝、否、损、陨、乱、困等负面占断之辞 。《系辞》分析认为:“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吉凶讲的是人事得失的结果;悔吝则是指面对得失、休咎所持的态度 。由于具有忧患意识,及时发现纰漏并加以改正,使得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悔;反之,有了小的过错而不及时改正,就会使事物向坏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吝 。目的在于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善于补过迁善,以趋利避害,化凶为吉 。
《周易》中《临》卦卦辞说:“临 。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亨通顺利,则盛极而衰 。宋代理学家程颐对此解释说:“阳道向盛之时,圣人豫(预)为之戒曰:‘阳虽方长,至于八月,则其道消矣,是有凶也 。’大率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盛而虑变,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 。若既衰而后戒,亦无及矣 。”在《复》卦中,讲周而复始,物极必反,“反复其道”(卦辞),强调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要转向反面 。
《泰》卦中《九三》爻辞也讲:“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艰贞无咎 。”无平不陂,即平原都有坡坎 。宋代李光在《读易详注》中解释说:“治乱存亡,安危之相,固如阴阳寒暑之必至,有不可易者 。惟圣人为能因其盈虚而消息之,使常治而不乱,常存而不亡,常安而不危也 。消息之道,岂有他哉?兢业以图之,危惧以处之,当治安而不忘乱亡之戒,则可以保其治安而无咎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