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与蒙古襄阳之战 南宋与蒙古襄阳之战的关系( 二 )



直到1271年,范文虎才第1次率军将援救物资送进襄阳城内,让粮草告急的守军得以坚持下去 。更著名的一次援救行动是在1272年,民兵将领张贵和张顺,率领招募而来的3000士兵,自发前往支援襄阳城 。他们成功地打退阻击的蒙古军并进入城中,给城中守军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不过这一切的努力,最终因为南宋朝廷的战略误判,没有让襄阳获得更进一步的援军,使危机不断加深 。终于在1273年,连接襄樊的浮桥被攻毁,让二城各自成了孤城 。
三、凯歌未奏,铁城失陷“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也 。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 。”公元1273年,蒙军将领阿里海牙看到了胜机,而事情的发展也正如他所料 。
在襄樊二城被切断联系之后,情势已经很危急,如果这个时候朝廷能够派重兵前来救援,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但是由于权臣贾似道误判战局,相信襄阳不是蒙古人的主要进攻方向,所以始终没有集中大军应对 。这致使孤立无援的樊城被攻下,7000守城将士战死 。

南宋与蒙古襄阳之战 南宋与蒙古襄阳之战的关系


襄阳城情势告急,朝廷却迟迟没有派来救兵,弹尽粮绝的吕文焕最终选择率领守军投降 。如此,坚守6年的襄阳终于失陷,南宋的灭亡也开启了倒计时 。
襄阳地处楚山汉水之天险,襄樊二城唇齿相依,城高粮广,这是其抗击外敌的物质优势 。作为战略要津,守城将领负有保卫国家门户的重任,遇到强敌必然誓死顽抗;而同时一批又一批援军,特别是自愿前往前线的民兵将领张贵、张顺的到来,极大的激励了守军的士气;这是其抗击强敌的精神优势 。
以此之故,6年间把巅峰时期的蒙古军队挡在这座军事重镇之外 。虽然最终由于南宋朝廷的战略误判,襄阳城没有迎来胜利的凯歌,但它依然让人看到了宋朝文弱朝政下,国中军民们的顽强和热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