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内涵是什么 因材施教是谁提出的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 姓孔 , 名丘 , 字仲尼 , 东周时期鲁国人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被世人尊称为圣人 。他创办私学 , 旗帜鲜明地提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 对后世影响巨大 。
一、因材施教 , 是不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因 , 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意思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性格、志趣、思维、能力、特长等方面 , 进行有的放矢的差别性教学 , 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 , 从而获得最佳的个性化发展 。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中的子游问孝、子夏问孝 。最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识 , 并灵活运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 , 是2500年前的教育家孔子 。他说:“中人以上 ,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 不可以语上也 。”

因材施教的内涵是什么 因材施教是谁提出的


孔子本人虽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理念 , 但是理学家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 , 指出:“孔子施教 , 各因其材” , 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出处与来源 。
程颢、程颐对孔子的因人而教思想推崇备至 , 他们把这一经验第一次概括成“因材施教”的思想 , 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
他们说:“西北东南 , 人材不同 , 气之厚薄异也” , “君子教人 , 或引之 , 或拒之 , 或各因所亏者而成之而已” , “强勇者抑之 , 畏缩者充而养之 。”(《遗书》二先生语五 , 卷三、卷十八)
可见二程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领会之深 。南宋教育家朱熹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 , 认为“禀气有异” , 故资质不同 , 进而提出教育“必尽人之材”的主张 。
所不同的是 , 他从理论上做了新的论证 , 并在实践中提出了新的措施 。朱熹关于实施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主张 , 同以往教育家提出的见解相比 , 更加深入和具体了 。
见朱熹集注引宋程颐:
“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 , 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 , 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 , 故不同也 。”
在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中 , 他很好地贯彻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 。在教育中 , 他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人处事、兴趣特长 , 并根据特征对学生实施不同的个性化教育 。
如:
“柴也愚 , 参也鲁 , 师也辟 , 由也喭” , “由也果 , 赐也达 , 求也艺” 。
有的“千乘之国 , 可使治其赋” , 有的“千室之邑 , 百乘之家 , 可使为之宰” , 有的“束带立于朝 , 可使与宾客言” 。
在孔子的教育下 , 3000弟子大都各有所长 , 并身通六艺 。如在德行方面 , 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在言语方面 , 有宰我、子贡 。在政事方面 , 有冉有、季路 。在文学方面 , 有子游、子夏 。
由于孔子在教育实践中 , 灵活应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 才有“弟子3000、贤人72”的累累硕果 , 使贵族教育逐渐向平民教育下移 , 实现了“官学下移”的教育新风尚 , 为他创立儒家思想、建立儒家学派 , 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