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内涵是什么 因材施教是谁提出的( 二 )


二、因材施教的内涵因材施教实质上包含两种涵义:
一种是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形式、方法、措施、投入程度 , 以实现相同的教育目标(成才目的)使教育对象达到同一效果 , 即不管原材料如何 , 都要做成同一合格产品 。
一种是指教育目标不同 , 采取的教育形式也不同 , 以使教育对象达到相异的效果 , 即什么材料做成什么产品 。
孔子的因材施教 , 应该是第二种类型 。我国现行的“因材施教”教育 , 大致是第一种类型教育 , 但是我国现行的教育似乎向第一类型的“因材施教”对接 。
但由于工业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影响 , 教育追求批量生产、价值趋存同一 , 不注重个人教育的差异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最大化 , 似乎有远离“因材施教”价值追求取向的初衷与趋向 。
因材施教 , 经2500年前的教育家孔子第一次创世并亲自实践应用 , 又历经我国各代教育家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 , 在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极具有现代应用价值 。现在已经成为了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 , 而且还是一条重要的教育思想瑰宝 。

因材施教的内涵是什么 因材施教是谁提出的


教育家孔子雕像
三、孔子的“因材施教”与现代“因材施教”的对比1.“因材施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是儒家学派、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非常复杂 , 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
春秋末期 , 由于铁器和牛耕文化的出现 , 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 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经济上 , “公田”制度逐渐向“私田”制度转变 。
在政治上 , 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 。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王室衰落 , 新兴封建势力兴起的局面 。
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 , “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 , 广收弟子 , 宣讲儒家思想 , 出现了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 。
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 , 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 , 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与儒家思想 。
同时 , 儒家学派、儒家思想诞生于鲁国 , 这与鲁国特定的文化政治环境密切是分不开的 。因为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 。
在西周j时期 , 周公长期执政 , 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 , 使鲁国成为了当时的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其余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 。
春秋时代 , 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许多周文化传统 , 一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 。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对孔子影响很大 , 为他早期创立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与天然条件 。
2.“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演变
孟子提倡性善论 , 继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 在教育上主张“教亦多术矣” 。(见《孟子·告子下》 , 扩大了受教群体 , 使教育数量、教育效益普遍高涨 , 推动了“因材施教”向前发展 。
墨子 , 是“因材施教”的集大成者 , 他根据教育对象的特长、爱好、性格以及天赋资质 , 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