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内涵是什么 因材施教是谁提出的( 五 )


“需要因材施教 。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 , 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 , 牡丹会瘦死 , 反之 , 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 , 松树受不了 , 会被烧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 。首先要认识他们 , 发现他们的特点 , 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 , 并须除害虫 , 这样 , 他们才能欣欣向荣 , 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
李远哲对此倍加推崇:
“中国文化留下的另一个珍贵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 。”孔子通过观察、问答 , 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 然后才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 。《论语》里保存了不少有关评论学生性格特点的记录 。
现行教育的“因材施教” , 与传统教育相比 , 有以下价值取向与教育共识:
首先 , 它强调群体教学前提下的“因材施教“ , 既有群体学习共同目标 , 又有个体发展方向目标 。
其次 , 它下架师道尊严 , 提倡以人为中心 ,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个性发展 , 自主选择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
再次 , 它不只是培养学生认知方面的能力 , 更注重培育学生的个性能否得到充分发展 。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不同学习场合 , 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中 , 施行因材施教策略 , 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学习个性与学习特点 。
2.对待后进的学生 , 要具体分析 , 建立健全特别学习档案 , 循序渐进 , 区别对待 。
3.教师要适时改变教学形式、教学方式 , 不能千篇一律 。
4.在学习过程中 , 要提倡小组合作的发现探究新型学习方式 ,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动力 , 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
当前国际竞争其实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 , 这种较量不是体现在战场上 , 而是体现在课堂上 , 在于当前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国家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与发展 ,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开拓新型人才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 。
很显然 , 同一标准同一课程同一模式来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那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化教育 。
我们继续推行并完善“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瑰宝 , 就是要培养适合未来发展的创造型开拓新型人才 , 使每一个学生学会 生存学会学习 , 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成功之路 。
五、结语所谓“因材施教” , 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现状 , 从实际出发 , 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 。不同的人 , 因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
其个性也互不相同 , 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 。
他们对某一学科知识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 , 在教学中 , 如果按照统一的要求和进度进行 , 就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这就给教师提出 , 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 , 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而实施“因材施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