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只做一件事,他复原的龙袍,一经问世便被专家称为“国宝”

20世纪80年代,一件万历皇帝龙袍的复制丝织品在定陵博物馆一经展出,就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中国文学大师、故宫服饰专家沈从文先生一见也为之倾倒:“这件明皇朝袍的选料、织纹、色彩、图案、织造技艺,都同历史真品相同,堪称再现传世稀珍原貌 。”
这件云锦可谓“国宝”,在1984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珍品奖” 。

50年只做一件事,他复原的龙袍,一经问世便被专家称为“国宝”


那么,这件云锦的织造者是谁呢?
01他就是南京云锦传承人周双喜和他的师傅 。
1973年,在矿校毕业的周双喜,因为勤奋努力、素质好,被分配到南京云锦研究所当学徒 。
那一年他才18岁,懵懵懂懂地站在大花楼织机旁,他的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在涌动 。
入门的时候,所里的师傅年龄都七八十岁了,云锦工艺正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
而周双喜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吃苦耐劳,勤奋学习,让老师傅们另眼相待,认为他是一个学习手艺的好苗子 。
学习云锦很苦,一年四季,每天5点他就到织房中,要么死记口诀记着云锦的制造技艺,要么向师傅请教如何织云锦 。
50年只做一件事,他复原的龙袍,一经问世便被专家称为“国宝”


练习穿铁梭的时候,需要十几个小时重复一个动作,一到晚上他的胳膊和手就会酸疼,甚至还会出现麻痹的症状,而且长时间的久坐,也很容易生板疮 。
织造云锦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因为丝线太细,且干燥易断,如果机房内太热,火太冷,就容易损坏丝线 。
所以大热的夏天没有空调只能赤着膀子或头顶毛巾干活,而且还要小心汗水滴到云锦上 。
艰苦的环境,疼痛的折磨,他都毫不在意,反而笑着说:“还蛮干净的,总比在煤矿上干活要好一些 。”
【50年只做一件事,他复原的龙袍,一经问世便被专家称为“国宝”】
50年只做一件事,他复原的龙袍,一经问世便被专家称为“国宝”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已经成为这批学徒中的骨干,很快就能完成师傅交代的任务 。
十年如一日,周双喜日夜精进自己的云锦织造技艺 。
上天会厚待每一个认真努力的人,周双喜的机会如约而至 。
021983年,周双喜的师傅,接到一件复制万历皇帝龙袍的任务 。
可是师傅年龄大了,身体也出现了问题,织了一半就再也无法继续下去 。
一般来说,复制龙袍只能一个人完成,两个人做出来的色彩、针脚可能会不统一,但周双喜的手艺师傅看在眼里,觉得他一定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
师傅临终的嘱托,让周双喜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完美地复刻龙袍,他连续十几次下地宫测量 。
50年只做一件事,他复原的龙袍,一经问世便被专家称为“国宝”


龙袍刚挖出来时,颜色是新鲜的,但是只要一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会变成咖啡色 。
为了保证颜色的一致,周双喜除了参考考古人员第一时间记录的颜色、花纹外,对了残缺的部分,还要用分析镜仔细辨别它是何种材料织的 。
而且,织龙袍不能用一般的丝线,需要大量的金线和孔雀羽,这两种丝线都是极其难制作的 。
它需要把一块厚厚的黄金制成薄薄的金箔,并对其进行三万多次的捶打,后附在一种特殊纸张上,压紧抛光,制成条,抽出丝线和蚕线相互缠绕,搓捻成金线 。
而孔雀羽,顾名思义,要收集孔雀的羽毛,一根根地用手搓300多米的线 。
龙袍的织造工艺也是极其复杂的,每一步都需要特别地细心 。每次织线前,他都会先用热水泡手,把手“泡软”,就不会勾到丝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