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篾的拼音怎么写的 竹篾拼音是什么

元江县洼垤乡的彝族群众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民间艺人弹四弦、唱“阿哩”,用朴实的表演、动听的调子,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将“阿哩”文化延续至今 。近日,采访人员前往元江县洼垤乡,聆听民间故事,探寻“阿哩”文化 。
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据元江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倪银权介绍,居住在元江县洼垤乡的彝族自称“尼苏”,他称“撒摩”或“阿卓” 。彝族先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刀耕火种,不仅开发了这片土地,也在这片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撒摩人“阿哩”文化 。由于彝族人居住在边远山区 , 交通闭塞 , “阿哩”传播的媒介是本民族的语言和古老的彝族文字,因此,长期以来,彝族撒摩人的“阿哩”很少有人知晓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挖掘与整理工作,元江县文化工作者曾多次对“阿哩”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 。
据了解,“阿哩”得名于彝语曲调名称 , 是元江洼垤彝族撒摩人在生产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体裁 。彝族撒摩人以这种文学体裁为媒介,表达感情,讲述彝族撒摩人的民间故事 。“阿哩”在彝族撒摩人长期的社会发展历史中用于教化风俗,是彝族撒摩人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 。它融合了彝族撒摩人民歌、谚语、民间故事、经书等元素,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伦理道德、婚姻爱情、文学艺术等,以五言和七言为主(类似汉语里的五言诗、七言诗),表现力丰富 , 质朴自然 , 历史气息浓郁,近年来备受关注 。2016年,彝族“阿哩”入选玉溪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7年,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著名歌手阿朵还曾带着资生堂社会公益系列项目之“寻找阿哩调的灵魂”来到元江洼垤 , 进行音乐采风、创作活动 。
关于“阿哩”产生的年代,汉文史料中记载甚少,但从整理的彝文书籍《笃慕子孙谱系》《母吾奕支叟》《阿非叟》《喜作叟》《莫合》《黑朵番》《尼施传彝文》等中考证推断 , “阿哩”起源的年代,应在部落王国时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在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过程中,“阿哩”经历民间艺人的加工、创作、丰富、完善,通过民间艺人口耳相传、毕摩经文记载流传至今 。如今 , 得到地方政府领导的重视 , 一部分被制作成彝、汉两种文本;一部分还没有翻译,被各级档案馆或图书馆收藏;还有一部分依然散落于民间,掌握在民间艺人手中 , 有待进一步搜集 。
叙事“阿哩”与抒情“阿哩”
据曾翻译过洼垤“阿哩”彝文书籍《阿哩夺堵候》和《笃慕贝哲朔》的洼垤人白仲和介绍 , 彝族“阿哩”主要通过讲、说、吟唱的方式,用于记忆历史、传承知识、抒发情感、表达心声 。可分为“阿哩”彝文唱本和民间口头唱词,主要有叙事、抒情两大类 , 它们也有区别 。吟唱曲调上,叙事“阿哩”有固定的调式,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广泛,涉及天地起源、万物生成、人类繁衍、忠贞爱情、祖先业绩、道德规范、四季生产等;抒情“阿哩”借景抒情,随机应变,灵活多样 , 没有叙事“阿哩”那样严谨的情节结构,可以有多种调式,张口就来 , 并能借助三弦、四弦、竹笛、口弦、烟盒等乐器,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现形式上,叙事“阿哩”有篇幅较长的叙事史诗,多达四五千行,少则千余行;抒情“阿哩”洋溢着浓厚的生产生活情态,短小精干,少则数行,多则数十行,可借助“讲”“唱”“跳”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表达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展示彝族人民的生活风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