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是哪个国家创立的品牌 迪士尼是哪个国家创立的( 三 )


另一边,与这种空间策略相配合的还有迪士尼园区背后所隐藏的时间意识 。在吉见写作的当时,“东迪”除去入口处的“世界市集”和可以见到迪士尼经典动画形象的“梦幻乐园”之外,主要的游乐设施分别被安置在从西到东三个主题区域:重现开拓时代美国大西部的“西部乐园”,有加勒比海盗出没的“探险乐园” , 以太空旅行为主题的“明日乐园” 。吉见指出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美国、地球和宇宙三个空间维度上的边境/前线(frontline) 。虽然不同迪士尼乐园下属的版块和名称各异,但这种基本上全球共通的区分早被各地的研究者批判 。他们认为随着游客从印第安人和海盗出没的前两个区域来到“未来”时,一种包含了殖民主义的线性时间观也在潜移默化间融进了人们的思考之中 。而迪士尼的这种历史进步模式其实和19世纪以巴黎和芝加哥世博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博览会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吉见在自己的文章中部分认同了这种观点 , 可他同样也提醒我们注意迪士尼在时间上独有的复杂性 。联系到上述园区所缺失的能够俯瞰的制高点,游客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读懂这种时间的进步是一个未知数 。相反的 , 各种年代可以在同一个空间内共存所带来的眩晕效果或许才是让游客能够进一步放弃日常判断而陷入陶醉状态的有效装置 。
迪士尼在逃空间:
城市的乐园化及其转变
虽然密闭性被视为是迪士尼乐园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 , 但显然“迪士尼式”的空间本身并没有止步于游园之内,而是逐渐开始占据其他的城市空间 。正如鲍德里亚所言,迪士尼乐园的存在是一种为了掩盖全社会已经完全迪士尼化的不在场证明 。
学者北田晓大在著作《广告都市东京》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详实的例证 。在书中,他主要分析了日本零售业巨头西武集团是如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涩谷地区进行迪士尼式改造的 。集团试图新建的Parco购物中心因为距离涩谷站有些路程从而让运营者担心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客人 。而决策者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将街道“主题乐园化” 。北田认为这种策略又可以细分为两层 。首先,传统的街道和街边市场被积极地吸收进了百货店内部 。不同楼层被赋予了不同的街道主题 , 而每一层的店铺又会根据这些主题来进行货品的选择和摆设 。由此,不怕日晒雨淋更不用担心商品质量的百货店成为了一个比日本城市中的商店街还要完美的商店街,就像在“冒险乐园”看到的鳄鱼比现实中的鳄鱼来的更为真实一样 。其次,公司更把野心投射到了百货店之外的城市全体 。从涩谷站周围延伸到Parco的各条道路也被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划分 。比如在“西班牙坂”附近的店铺不管是装潢还是提供的食物都让人有置身马德里的错觉 。而不论大楼外墙还是引导标志,只要是行人所见之处都被公司精心挑选的符合“Parco审美”的商品广告所占据 。可以说,顾客一下车站就进入了一个看似开放其实早被商业资本环闭起来的主题乐园之中 。和在“东迪”一样无法俯瞰内外的消费者只有主动融入其中并进行符合这一空间的消费行为才能达到沉浸式的满足 。而他们穿在身上的衣服,口口相传的电影或展览又成为“二次广告”继续再生产出没有缝隙的消费乐园 。
随着整个城市被一个个“小迪士尼”覆盖 , 无处可去的消费者只能—其实更多地时候是主动—投入到没有出口的商业迷宫之中 。可就像迪士尼故事没有告诉观众王子和公主在一起之后可能会经历的满地鸡毛,看似完美的乐园型消费城市很快也迎来了新的转变 。如果说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迪士尼式的空间从游乐园逃窜到了城市中,那么从1990年代开始我们见证了“东迪”空间对自身的逃离和瓦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