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什么什么人四字成语 迁什么什么人


蕲春是长江流域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 据1958年省考古工作者组织发掘蕲春毛家嘴遗址 , 出土除石器、陶器、铜器外,还有房屋、菜苔和谷物,文物年代在商末和西周,毛家嘴下袁家畈(旧称芦林畈)尚可见城壕 , 说明蕲春早在3000年前即有城廊和官衙 。然而,蕲春先民曾历遭兵燹之祸,居民被屠几?。?造成蕲春地阔人?。坏貌淮油獾匾泼? ,最显著的移民有3次,今蕲春人大都是来自江南、江西等地的“客户” 。
第一次人口迁徙
第一次移民是在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在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消灭王莽统全国后,为巩固自己统治,于建武十五年(39年)着手解决日益严重的土地问题,下诏书检查田亩和户口 。但刘秀本身为南阳大豪强,依靠的是以南阳地主为骨干的豪强集团,其霸占大量土地,官更不敢查问 , 对广大农民和势力孤弱的地主则以查田为名,大肆讹诈 , 从而官逼民反,迫使农民兴兵反抗 。
建武二十三年(47年)正月,“南郡蛮民”聚众反抗汉朝廷 , 刘秀派将军刘尚率兵镇压,并下令徙“南郡蛮民”7000余人于江夏郡,时蕲春属江夏郡 , 一大批“客户”第一次迁入蕲春 , 散居于江淮间巴水东西1000余平方公里土地上,号为“巴蛮”或“巴水五蛮”,又称“五水蛮” 。五水即巴水、蕲水、浠水、倒水、举水 。西晋及南北朝时期 , 南郡蛮民即今鄂东及皖西南大别山区与长江之间民众,因其地有五水,俗称“五水蛮” 。
五水流域是兴起于东汉时期著名蛮族五水蛮的居民区域 。五水蛮是巴人后裔,其先民居今三峡地区,因叛乱朝廷而陆续被流徙到五水流域 。今蕲春桐梓河上游高溪有地名巴桥,即古“巴蛮”遗迹 。
“南郡蛮民”文化似还残留在现代汉语的荆楚方言—“楚语”之中,楚语是指通行于今鄂东黄冈市、鄂东北孝感市及鄂西北之竹山、竹溪等20余县方言(今竹山、竹溪地名、方言与蕲春大体相同),它属北方方言的一支,但不同于相邻的西南方言、下江方言,与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而自成一系统 。楚语语言特点为无圆唇舌尖前元音“u”,而有与之相对应的圆唇舌尖后元音y和以y开头的y类韵;声调一般有6个,平声一般有6个 , 平声已如现代普通话分阴平和阳平,但保存着入声,这又同中文古音相似,荆楚方言区南北相距200余公里,东西相距800余公里,横亘于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三大山脉之南,长江之北,是汉代南郡、江夏郡的故址,亦正是“南郡蛮民”祖籍和新籍所在地,楚语当为蛮语同当地土著语的融合语 。
第二次人口迁徙
第二次在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 年)至绍兴五年(1135年),刘忠、李成、孔彦舟拥兵作乱,蹂躪蕲州,韩世清、韩世忠、张俊、岳飞等连败乱军于蕲(蕲州)、黄(黄州) 。刘、李、孔3人先后投降刘豫(刘豫降金被扶为傀儡皇帝),成了汉奸 。李等异常狡毒,屡降屡叛,忽兵忽匪,以致受害地区无论郡县与村落,均“极目灰烬,所至残破 , 路断人稀,十室九空” , 直至绍兴五年(1135 年),南宋朝廷才在蕲州恢复较为稳定的政权 。因遭受破坏严重 , 下令免蕲州上供(进贡)及租税3年 。宋南渡后,江淮之间,战争屡起,民多南迁,人口稀少 。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岳飞征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遂以江西民充实淮西(时蕲州属淮南西路)自此以后,移居者踵至 。
至孝宗赵春乾道七年(171年),江南大旱,从淮北、江南迁往淮西3800余户,1万余人 。南宋朝廷为增加财赋税收和控制兵源,对移民先行赈济安置 , 继则官贷牛、种,组织垦牧,于是围湖开田 。围田既增,荒地日辟,甚至把水面变为田地,陆游到蕲州曾见农民在长江上架木作排,铺上泥土 , 种植蔬菜,称为“架田” , 此为历史上大批客户第二次迁入蕲州带来的生产场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