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哪个朝代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 是继孔孟之后 , 中国儒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朱熹融合儒、释、道三教,并加以时代的改造和创新,集宋代新儒学之大成 , 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而,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有哪些著名的思想论断?为何被评价为伟大的教育家?今日,让我们一起了解朱熹传奇的一生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
为官:“视民如伤”“以人为本”

朱熹哪个朝代


朱熹出生于南宋初年,他天赋过人,“幼颖悟”,是个“逢考必过”的少年 。朱熹18岁中贡生,19岁中进士,后被任命为泉州同安县主簿 。
青年朱熹来到同安上任,就职之始,就在官署大堂上悬挂了一面“视民如伤”的牌匾 。
“视民如伤”出自《左传》中陈怀公与逢滑的一段对话 , 陈怀公问:“国胜君亡 , 非祸而何?”意思是,国家被敌国战胜,国君逃亡,这不是灾祸又是什么?逢滑回答:“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意思是 , 我听说国家想兴旺,就要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这就是它的福德;国家想灭亡,就把百姓当作尘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 。
朱熹初入仕途就将“视民如伤”公开悬示于众,不仅是一种为政宣示和对自己的提醒 , 更是以此接受百姓们的监督 。《宋元学案》记载,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体恤乡里百姓,上书减免赋税,重视乡村教育 , 筹款整修县学 。他政绩突出 , 深受乡民拥戴,3年任期结束 , “士思其教,民怀其德,不忍其去” 。
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官名) 。他到任时逢大旱,灾情十分严重 。朱熹不仅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还积极向朝廷争取减免税赋 。由于措施得力 , 百姓“多所全活” 。这时 , 浙东地区也发生了灾荒,朱熹因为救荒有方 , 朝廷命朱熹前往浙东救灾 。
朱熹还未到任就给各地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时,各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 。朱熹每天都深入乡间考察灾情,《宋史》记载朱熹“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 也就是在乡村考察时一律单车独行,不带随从 , 所到之处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 。他雷厉风行,也以此要求属吏,有的官吏受不了而“至自引去” 。对于丁钱、役法等规定,如对百姓不利,朱熹都整理出来加以革除,同时制定规划,为百姓做长远打算 。朱熹在浙东虽然时间不长,但政声远播 。
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受诏赴经筵讲义,因此引起了权贵妒恨,皇帝以“朱子迂阔”为由,将在朝仅46天的“帝王之师”朱熹逐出御前经筵 。第二年,皇帝又听信反儒道的朝臣谗言,将儒道视为伪学 , 下旨罢免朱熹祠职 。
为师:将山水之美与教育紧密结合
朱熹仕途并不顺利 。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父亲是一名“主战派”,得罪了朝中主和的权臣,朱熹多少也受到一些影响;另一方面,朱熹服膺儒学,平生有志于游学、讲学 , 对官场并不热衷 。朱熹从开始为官至去世前的50多年间,仕途经历时断时续,中间曾以各种理由辞官 。
朱熹哪个朝代


朱熹一生除了讲学著述,很大一部分时间就去游历山水 。他在书院或精舍讲学近50年之久 。期间只要一有闲暇 , 便去观光踏青 , 游山历水 。其游历兴致之高 , 赏察之深,足履之勤,重游之频,可谓与生命相伴 , 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他可以为此“足以乐而忘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