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的例子
1、春秋时期,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各诸侯王国的斗争中,华夏族加强了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华夏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
2、自东汉三国以后的五胡十六国,随着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向内地迁徒,同时 , 由于战乱、灾害等各种因素 , 北方人民也纷纷迁徒到江南各地 。客观上促进了华夏各民族之的融合 。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
4、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 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
5、宋元时期,由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存在,农耕与游牧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相互征战与和议中碰撞、融合 。
列举国内民族融合的史实一例,简述其意义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4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
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
【第二次】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 , 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
【第三次】
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 , 而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
【第四次】
明清二代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
(*很多地方也有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归入到第三次 。)
补充一下:
1.先秦时期:这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的时期 。其内容包括华夏族的产生;华夏族与蛮夷和戎狄的交融 。秦统一中国后 , 中国境内各民族被包容进来,“秦人”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威震海内外 , 甚至为遥远的欧洲所熟知 。
2,秦汉时期:由“秦人”易称为“汉人” 。两汉四百余年间,国家安定 , 政治统一,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稳定 。民族界限比较清晰,民族偏见比较浓烈,民族隔阂的壁垒重新筑成 , 以至于出现了“匈奴未灭 , 何以家为”等非要消灭匈奴族不可的民族意识 。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是古代民族构成变动史上又一次剧烈变动时期 。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几百年相对沉寂的民族构成又进入了空前激烈变动的新时期 。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民族大迁徙冲垮胡汉界限 。汉胡长期杂居混处 , 渐渐融为一体,最终形成多民族一体化的新的共同体—唐人 。
4.宋辽夏金时期:民族构成变动的步伐相对缓慢 。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偏见强烈,民族隔阂严重 。即使在同一政权统治下的各个民族之间,关系也相当紧张 。
5.元明清时期:元朝以后,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固定下来 。虽然元朝曾把女真、契丹称为“汉人”,但只是暂时的和局部的 。元朝建立后 , 民分四等,实行严厉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 。明朝推行大汉族主义政策,民族关系颇为紧张 。满清入关,满汉民族矛盾尖锐 。元朝清朝虽由蒙满不同民族所建,但都实行了
具有较强烈色彩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加深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党和政府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而使各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歌词
在中国漫长的岁月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 曾生活过数不尽的民族 。他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在漫长的岁月里,曾有那么几段激荡的岁月,它们在无声无息中,又在轰轰烈烈中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
春秋战国时期
【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的例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当时的神州大地,除了汉族之外,还有匈奴、戎、越等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 。汉族与这些少数民族之间,除了极少数的正常交流之外,剩下的就是无休无止的争斗 。而这些争斗,也在暗中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
民族融合一个比较大的特征 , 就是生活习俗向对方转变 。以服饰为例 , 传统的中国服饰,都是笨重的宽袍大袖、上衣下裳,一个袖子能装进去一个人,那裤子也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开裆裤” 。除此之外,他们还得穿一种类似于长筒袜的服饰,可以说,传统的汉族服饰既不利于日常交流,也不利于打仗或生产活动 。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大多都是窄衣小袖,裤子在不是什么“开裆裤” 。所以在平时的战争当中,仅仅是服装 , 汉族已经输给了少数民族 。
汉族传统上有一种思维,他们在判断两个不同的种族能否融为一体时,并不是看他们的血缘关系,而是看是否能做到文化认同 。例如 , 如果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礼仪制度,那么汉族政权就会把他们当做自己人;但如果汉族人采用少数民族礼仪制度,那么就会将其视为异类 。
因为这种思维方式的存在 , 汉族人吸收少数民族优势所花费的时间还是很漫长的 。以皇帝头上的冕冠为例,直到唐朝时这种冕冠才被彻底取消 , 改用乌纱 。而老百姓的日常服饰,也大体上完成了改进 。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因为中原年年战乱,原本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开始向少数民族地区迁移 , 而少数民族则开始向中原地区迁移,两者之间形成了迁移的对流,而民族大融合也由此开始 。
除了民族迁移的对流之外,接年战乱,老百姓的思想都发生了深刻地转变,例如他们对宗教的崇拜,又或者例如他们开始正视少数民族 。在目睹了少数民族的强大后,汉族开始正视少数民族,这也是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 。
陈寅恪曾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其认为正是因为这一次民族融合,才促使了李世民一家的发迹壮大,并最终推动了李唐王朝的形成 。
辽宋金元时期
辽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促使这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很简单 , 也就是因为接连不断的战争 。在这一次民族大融合当中,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开始大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加速了他们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
对于汉民族来说,因为战争时期的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所以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生活习俗上面,例如吃羊肉这一饮食文化的改变 。
明末清初时期
明末清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民族大融合时期 。在这一时期,因为明王朝政权垮台,满清入主中原,在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后开始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同化进程 。
明末清初时期,最重要的民族融合推手,就是清王朝所颁布的一系列政策 。例如女性都要穿满清的传统鞋子,而男性则必须要留长辫 。从鲁迅先生的小说《头发的故事》来看,满清所实行的同化政策是 相当成功的,毕竟曾经为了留辫子要死要活的汉族人,后来居然为了剪辫子变得要死要活 。
满清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 最终完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形成,同时也奠定了如今我们国家的疆域基础 。
总结
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他们都是发生在战争接连不断的年代,这几乎是加速民族融合进程的必然要求,但这也同样给生活在那个时期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在不断地民族融合当中,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得以最终确立 。这也完美的反击了那些民族分裂分子:我们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交融,本就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又怎么会被轻易地挑拨!
推荐阅读
- 西安灵活医保和职工医保区别
- 75w80和75w90区别
- 宝骏510abs和侧滑灯亮怎么解决
- iphone2美版和国行有什么区别
- 一级节能和三级节能有什么区别
- 启航和新朗逸区别
- 单相电表和三相电表的区别,单相电表和三相电表的区别在哪里
- 烤椰和椰子有什么区别,碳烤椰子水和椰子水的区别
- 拉里伯德和詹姆斯谁强,拉里伯德和詹姆斯谁更强
- 拉布拉多和土狗的区别幼犬,拉布拉多犬和中华田园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