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状况

科举制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状况

科举制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状况


【科举制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状况】科举制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状况如下:
1、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十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3、北宋的科举制有了进一步发展,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
4、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 , 设明法科;
5、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6、清朝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一、隋朝是科举制度的形成时期
1.背景: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不能满足众多庶族地主跻身仕途的要求 , 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 。隋朝统一后,在选官上实行科举制 。
2.形成:隋文帝时,废除了魏晋以来选官上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
二、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时期
1.过程:贞观时期,增加考试科目,其中进士科最受重视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
2.考试科目分类: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 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名目很多,制科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 。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授予官职 。
三、北宋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时期
1.北宋初期科举的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 。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
2.北宋初期科举制发展的作用:科举考试经过宋代改革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性,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公平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 , 使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 。
3.北宋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的改革: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为变法选拔实用人才 。
四、明清是科举制度的僵化时期
1.明清的八股取士: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的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 。
2.八股取士的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培养出来的人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读书人为了做官 , 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 ,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五、清末是科举制度的改造和废除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中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否决 。1901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诏改革科举,实行新政 。然而点滴改革无济于事 。在中国资产阶级创办新式学校、主张废科举的压力下,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 , 自此,在我国实行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
以隋朝唐朝宋朝为例简述科举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 ,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 , 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