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 , 能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文学样式 , 元曲一定不能缺席;而元曲这一文学形式扛旗之人 , 当属马致远和与他一起扬名天下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画像(来源于网络)
元代散曲的兴起:
在元代 , 登坛树帜 , 独领风骚 , 且能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文学形式 , 就是元曲 。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 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 , 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 , 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 , 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 , 分庭抗礼 , 代表了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而马致远则是这一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 。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 , 由于缺乏文献资料佐证 , 现已很难考证 。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 则是无疑的 。散曲 , 在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之中的 , 是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 。明代中叶以后 , 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 , 把之前不包括的套数也包括了进来 。到了20世纪初 , 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完整的文体概念 , 才被最终确定了下来 。
那么 , 什么是散曲中的套数和小令呢?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 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小令 , 又称“叶儿” , 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 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 单片只曲 , 调短字少 , 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而马致远是元代创作作品最多的散曲大家 , 今存小令115首、套数22篇 , 共计一百三十余首 。元代传统文人积极进取 , 且与超脱放旷重叠交织的悲剧性格 , 在马致远的散曲创作中 , 表现得最为丰富 。
《天净沙?秋思》作者概况:
马致远(约1250-1321) , 号东篱 , 元大都(今北京)人 , 元代戏剧家、散曲家、散文家 。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 , 并称为元剧“四大家”;同时 , 马致远还是元代散曲巨擘 。他在元曲的地位 , 正如李白之于唐诗 , 苏轼之于宋词一样 。
马致远出生于一个富有的书香世家 , 青年时期追求功名 , 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中年时期 , 一度出任江浙省事务官;晚年则淡泊名利 , 以清风明月为伴 , 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 , 晚节园林趣” , 向往闲适的生活 。
《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
【天净沙秋思译文简短 天净沙秋思全文翻译及解释】马致远一生仕途之路并不顺畅 , 所任最高官职不过是从五品的江浙行省务官 。长期的沉抑下僚 , 使他饱受屈辱 , 并对黑暗的现实 , 有了清醒的认识 , 心中郁结的愤懑不平之气 , 充溢于他创作散曲的字里行间之中 。
在封建社会中 , 对现实绝望的知识分子 , 最容易产生人生的幻灭感和历史的虚无感 , 并进而乞灵于老庄的保身哲学 , 将与世无争、超尘绝世的隐居生活 , 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 , 以此逃避现实 , 获得心理平衡 。马致远以他无堪比的才华 , 运用散曲的形式 , 把这一文人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致远在元朝统治者实施的民族高压政策下 , 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 , 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 , 写下了流芳百世的散曲 小令—《天净沙?秋思》 。
推荐阅读
- 长沙市外地车牌限行吗 长沙单双号限行吗
- 为什么用巴沙鱼
- 东沙群岛现状 越南围攻太平岛事件
- 三文鱼沙拉的做法
- 中秋思念的诗词情人 秋天思念情人的诗句
- 巴沙鱼有哪些营养
- 巴沙鱼怎么做更好吃
- 巴沙鱼的各种做法好吃到停不下来
- 红烧巴沙鱼做法步骤
- 酸菜巴沙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