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传文言文翻译 杨万里传节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二 )


遗憾的是,隆兴二年(1164)元宵节前,杨万里收到家信,得知父亲杨芾病重,于是回乡探望,杨氏题有《甲申上元前,闻家君不快,西归见梅有感》诗 。之后,杨芾的病时好时坏,且于该年八月去世,于是杨万里在家丁忧 。他后来给虞允文儿子回信中说:“自张魏公先生荐试馆职而不克就,至是知己希矣 。”[3]杨氏也说是“不克就”,并非“未赴” 。
四、《宋史》本传载:“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 。”
【杨万里传文言文翻译 杨万里传节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此处将杨万里任奉新知县与拜会陈、虞二相的先后顺序颠倒,且他能出任奉新知县,正是陈、虞二相推荐的结果 。具体是:杨氏丁父忧结束后,朝廷一直未安排他任职,于是杨氏听从张栻建议,携带政论宏文《千虑策》30篇,于乾道三年(1167)正月赴临安求职 。因张栻是给陈俊卿写推荐信的,杨氏自然是去拜会陈相,之后由陈氏推荐给虞允文 。但虞氏随后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直到乾道五年(1169)才回京拜相 。回京后,虞氏立即任用胡铨、王十朋等人,向朝廷举荐杨万里 。杨氏《虞祖禹兄弟书》信中说:“一日,莆田陈魏公携某所著论时事三十策以观于公,公曰:‘不意东南有此人物 。’于是招某一见,待以国士,面告以将荐于上 。”该年十一月,杨氏得除奉新知县,仍在家待次,第二年三月底至十一月才正式出任奉新知县 。所以说杨氏能够出任奉新知县,正是陈、虞二相推荐的结果 。
五、《宋史》本传载:“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
此处“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之句有误,因为杨万里任国子博士时,陈俊卿已罢相,不在朝,无法“交荐之” 。具体是:杨氏出任奉新知县仅是半年余,而此任职经历正是出于安排他做京官的需要 。按照宋代官制,由选人入京,朝官必须先任知县,如《京朝官须入知县》说:“熙宁十年(1077)二月戊子诏:选人磨勘改京朝官,须入知县 。虽不拘常制不得举辟,近世此禁寖弛……至今遵行之 。”[4]乾道六年(1170)初,陈俊卿因为宋朝向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等事,与虞允文、孝宗意见多有不合,于是他闭门不出,多次请求离朝,孝宗安排他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使 。
依据有:第一,《诚斋集》卷133录有《国子博士告词》,时间是乾道六年十月初六,由中书舍人范成大拟文 。第二,杨万里后来给虞允文儿子的回信中说:“庀职六阅月,忽有命自天,擢某为国子博士,盖先师相荐之,孝宗皇帝而用之也 。”可见杨氏也认为,此事只归功于虞允文一人 。
杨万里任国子博士后,职务变动相对较为频繁,这里略作补叙 。乾道七年(1171)七月,转任左奉议郎、太常博士 。第二年,兼任省试考官,负责进士录取考试 。九月,迁太常寺丞,兼任吏部右侍郎官 。淳熙元年(1174)四月,转任将作少监 。年底时,以继母年老而丐补外,获任漳州知州 。第二年五月,朝廷下旨转任常州知州 。
六、《宋史》本传“出知漳州,改常州”两句间,漏写“未赴”二字 。
此处“出知漳州,改常州”之表述不准确,漏写“未赴”二字 。具体是:乾道九年(1173)底,杨万里以继母年老为由丐补外,获任漳州知州 。第二年初,他回乡待次漳州知州,路途中因小女儿杨季菽即将出生,携家眷在严州借住2个月 。淳熙二年(1175)五月,朝廷下旨转任常州知州,但仍在家待次 。淳熙四年(1177)四月,杨氏携家眷离乡,赴任常州知州 。比对古代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纂修惯例,获得任职而未赴前被改任他职者,大多数会注明 。如南北朝顾宪之传载:“出为宁朔将军、临川内史,未赴,改授辅国将军 。”[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