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三副药而不是七副药


为什么是三副药而不是七副药


今天要剖析的老话是“一个猪肚三副药” , 猪肚就是猪科动物-猪的胃 , 一个猪肚怎么就相当于三副药呢?有没有夸张 , 是不是神话 , 且听我一一道来 。
一、为什么是猪肚而不是牛肚?猪肉的普及 , 是从明清开始的 , “杀猪过年” , 就是最好的体现 。直到现在 , 猪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依然盛行 , 而牛羊肉还是那么高大上 。人生就是这样 , 越容易得到的就越不懂珍惜 , 猪不挑食、好养活 , 而且除了猪粪、猪毛没人吃以外 , 猪的全身几乎都可以上餐桌 , 甚至是猪蹄子和猪尾巴 。
【为什么是三副药而不是七副药】而牛呢 , 牛有四个胃呀?在农耕时代 , 牛一直是生产力的先进代表 , 当时家里有头耕牛 , 就相当于在上世纪80年代拥有一辆拖拉机 。此外 , 耕牛在古代甚至上升到战略高度 , 私自宰杀是犯法的 , 比如在宋朝 , 轻则杖刑、重则处死 。
因此 , 古代劳动人民是非常务实的 , 这句老话是当时文化和生活的一种体现 。

为什么是三副药而不是七副药


二、为什么是三副药而不是七副药?有人说 , 三副药中的三 , 是个虚数 ,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三 , 跟中医的治疗时间有关 , 吃中药一般是分疗程的 。中药配药的基本单位称为“副” , 三副药为一个基本疗程 , 如果是简单的疾病 , 一般三副药就可以初见成效;如果三副药之后未见明显改善 , 就需要医生根据脉象再调整药方 。
因此 , 古代劳动人民是非常诚实的 , 三副药就是三副药 , 没有夸大成七副药或百副药 , 可以看出对猪肚的功效评价很保守 。
三、是营养价值还是药用功效?我们经常听到“以脏治脏”和“以类补类”的说法 , 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 , 胃好、身体就好 , 这话是没错的 。猪肚 , 到底有没有药用价值 ,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本草纲目》中记载 , 猪肚 , 甘 , 微温 , 补中益气止渴…… , 其中的补中 , 补的就是脾胃之气;益气 , 益的就是脾胃之气 , 说白了就是调养脾胃 。古代的劳动人民 , 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 , 很容易得胃病;而现在呢 , 暴饮暴食、忘吃早餐、酒肉穿肠过……也容易导致胃病 , 但是这两种胃病的成因是不一样的 , 这跟中医的“因人而异 , 辨证施治”是相矛盾的 。
另外 , 《本草纲目》中提到的是野猪 , 野猪和家猪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都是不一样的 , 此胃非彼胃 , 二者不能混淆 。
[2] 有人提到猪肚中含有胃膜素 , 而胃膜素可以保护胃肠粘膜 , 减少胃酸刺激 。但是这种胃膜素的常用剂量是每次口服2 g , 而从猪胃粘膜提取胃膜素的产率一般是2% , 这就是说 , 100 g胃粘膜可以提取2 g胃膜素 , 何况胃粘膜只是胃壁的最内侧一层 , 这要吃几斤猪肚才能达到胃膜素的常用剂量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