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放进冰箱能喝吗

到底把热水放进冰箱里对冰箱的寿命有影响吗?
如果你了解冰箱的工作原理你就明白了,其实把热水放进冰箱里冰箱不一定会坏的,只是会减少他的寿命 。因为冰箱里如果放进的东西太热(不仅仅指热水)会对冰箱的压缩机的工作加大负担,当你把热的东西放进冰箱里时,就将一些热量带进里冰箱,冰箱需要增加工作量才能把温度降下来,这样就增加了冰箱压缩机的工作量,从而会减少寿命,因此尽量不要在冰箱里放热的东西 。
可以把盛满热水的杯子放进冰箱里吗
如果您急着想喝水而把水杯放进冰箱里冷却,我可以明确地告诉您这样的冷却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还没有把盛满水的杯子放如冷水里来得快(取一盆,把水杯子放入,在盆里加入冷水至比杯内水低1厘米左右就可),等水冷了后如果要“冰镇”,再放入冰箱“急冻”适当的时间即可 。
但是我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我预先在冰箱专门做冷饮的容器——冰格里倒入冷开水,然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将其冻成冰块“备用”,到要喝冷水时,在杯子里先倒上一些开水,然后从冰箱取出冰格,放入几块(适当数量)冰块,这样就成了“冰镇水”了非常方便的 。
把热水与冷水放进冰箱,哪种先结冰?
热水1963年,坦桑尼亚的马干巴中学初三学生姆潘巴意外发现一个现象,至今无人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天,学校里供学生做冰淇淋的冰箱内放冰格的空位所剩无几了,他见同学个个抢着把煮沸后冷却的牛奶放入其中,便急急忙忙地把牛奶煮沸,等不得冷却就倒入冰格送入冰箱 。
”博士回到大学与他的助手马上动手做了这个实验,证明姆潘巴讲的现象确是事实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博士百思不解,他一直在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1969年,奥斯玻恩博士和姆潘巴两人撰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英国《物理教师》杂志上,对姆潘巴的问题作了第一次尝试性的解释 。
他们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用的是直径4 。5厘米容积100毫升的硼硅酸玻璃烧杯,内盛70毫升沸腾过的各种不同温度的水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冷却主要在液体表面,冷却速率决定于液体表面的温度而不是它的整体的平均温度,液体内部的对流使得液面温度维持比体内温度高(假定温度高于4℃),即使两杯液体冷却到相同的平均温度,原来热的系统的热量损失要比原来冷的系统来得多,液体在冻结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过渡温度,所以用单一的温度来描述系统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取决于初始条件的温度梯度 。
后来,许多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个看来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要比设想的复杂得多,它不但涉及物理原因,而且还涉及到微生物作为结晶中心的生物学问题 。
从物理学角度看,致冷有四种并存的机制:辐射、传导、汽化、对流,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引起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原因主要是传导、汽化、对流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玻璃杯内盛有4℃冷水结冰时,因为水和玻璃都是热的不良导体,液体内部的热量很难靠传导传递到表面,杯中水由于温度下降,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集结在表面,所以在水表面处最先结冰,其次是底部和四周,从而形成一个密闭的“冰壳” 。
这时内层的水便与空气隔绝,只能靠传导和辐射来散热,冷却得很慢,另外,这个“冰壳”对水结冰时体积膨胀起了“抑制”作用,这也延缓了内部结冰的速率 。而盛有100℃热水那一杯冷冻的时间相对来说要少得多,看到的现象是表面的冰层总不能连成冰盖,看不到“冰壳”,看到的却是沿冰水界面向液体内生长出针状冰晶(在初温低于12℃时看不到此现象),且逐渐变粗,这是因为初温度的热水,上层水冷却密度变大向下流动,形成液体内部对流,使水分子围绕各自的结晶中心结成冰,初温越高,这种对流越激烈,能量损耗也越大,冷却的速率也越快,尽管最后“冰盖”还是形成了,冷却速率变小,但由于水内冰晶已经生长且粗大,具有较大的表面能,所以冰晶生长的速率仍然比初温低的水快得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