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 二 )


那么, 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呢?
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一个问题的探讨与学习
我们都知道, 作为教师, 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读文本时的创见、深刻丰富的体验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 。 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 并对其梳理、重构、整合, 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 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作教学化处理, 取舍与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 。
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则故事 。

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


传说有一位国王给大臣们一个任务:编一套古今智慧录, 将世界上最聪明的思想传给子孙 。 大臣们悉心搜集后, 编成智慧大全共12本, 国王看了, 说太厚 。 大臣们精心挑选后, 编成智慧大全一本, 国王看了, 又说太厚 。 大臣们反复斟酌, 编成智慧录一章, 国王看了, 还说太厚 。 大臣们又把一章缩成一页, 一共40条, 国王看了, 还是“太厚了”那句话 。 最后, 大臣们从40条格言中精心选了一句, 国王看后满意了 。
最后选中的格言, 其实就是今天我们都很熟悉的那句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 ”国王让全国所有的人都记住这句话, 于是人们变得勤劳了, 国家也变得富裕强盛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繁中求简, 才能成功!
语文教学也同此一理 。 语文教学之所以难, 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面对一篇课文, 不知道如何取舍 。 任何一篇课文, 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都会在几十个点上 。 从知识的角度来说, 有字、词、句、篇、点、语、修、逻等;从能力的角度来说, 有朗读、默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等多种能力;还可以从方法的角度、习惯的角度、情感的角度、内容理解的角度列出一大堆项目 。 一篇课文就是一只麻雀,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每个部位都有研究的价值 。 正因为每篇课文都具有这样的综合性特征, 因此我们常常会做出错误决断:一节课教学内容多则七八项, 少则四五项, 面面俱到, 没有中心, 没有重点, 结果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西瓜芝麻一锅煮, 教学内容多而杂, 教学结果难免“少慢差” 。
删繁就简是一种大智慧 。 我国古代许多智者, 都提倡简洁, “大道至简”“多则惑, 少则得”“删繁就简三秋树”“任你溺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 。 我国的古文, 少则几十字一篇, 多则三五百字一篇, 几千字的文章很少见 。 国画, 寥寥数笔, 便形神兼备 。 国粹京剧, 一把胡琴, 一把椅子, 演来却妙趣横生 。 可见, 简洁比起繁杂更有力量, 更有效率 。
现代的智者, 同样提倡简洁 。 现代社会有二八定律之说 。 它倡导“有所为, 有所不为”“四两拨千斤”, 这些观念, 对于我们选择教学内容, 同样是难得的法宝 。
选择教学内容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从“什么需要教”的角度来思考, 这是顺向思路, 常规思路;还有一种是从“什么不需要教”的角度来思考, 这是逆向思路, 非常规思路 。 教学中采用两种思路比采用一种思路常常更富创意 。
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有个著名的法则, 叫做“三不教”:学生已知已懂的, 不教;学生自学能懂的, 不教;教了暂时也不懂的, 不教 。 在这个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某个内容放到别的课文中去教, 也许更好, 不教 。 有了这四不教, 一篇课文需要教的内容就不多了, 阅读教学就会变得“少而精”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