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 三 )


下面我们分学段对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做一些分析、探究
第一, 低段, 要凸显字词和朗读, 其它内容可以不教或少教 。
教学, 贵在抓住重点和难点 。 低段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是识字、写字、积累词语和朗读, 抓住了重点, 就抓住了根本, 其它教学内容可让学生自学或点到为止 。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 可教的内容有如下几项:①学认6个生字, 会写7个生字;②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③掌握“盼望”等8个词语;④体会感叹句子表达的情感;⑤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⑥理解课文内容;⑦了解童话有三次反复、对话多等特点;⑧懂得燕子等是益虫, 蚜虫是害虫;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⑩学习自主识字的方法 。 如果选定以上10项作为教学内容, 那么两课时教完的话, 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有5项之多 。 “多则惑”, 一手抓5只跳蚤, 结果一只也抓不住 。
对以上内容, 可作如下选择:①②③项是关于识字写字、词语、朗读等内容, 是低段的教学重点, 应牢牢抓住不放;④项的感叹句, 在本文中不突出, 不如放到别的课文中去教;⑤⑥两项理解课文内容, 一点不难, 学生读一两遍就能明白, 不必再教;⑧项关于害虫、益虫的知识, 学生在幼儿园就已懂得, 属于已知;⑨项培养科学精神, 应以渗透为主, 不必单独设项;⑩项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 可融入①项进行 。 这样经过筛选、整合, 教学内容只剩下①②③项, 其中③项学词语又可以与①②项结合着进行 。 因此真正需要教的是①②两项, 可以分别安排在两课时完成 。 这样安排, 每课时凸显一个重点, 这比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地教学, 效果会高很多 。
又如《地球爷爷的手》, 花太多时间教“地心引力”, 就大可不必, 有不少教师甚至以此为重点, 更是费力不讨好 。 再如教《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是怎样反反复复才找到妈妈的, 花许多时间去问, 也似乎大可不必, 让学生多读几遍, 再模仿着自创一段岂不更好!总之, 低段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般都应遵循强化字词和朗读的原则, 为学生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语文基础 。
第二, 高段, 要凸显表达方法的领悟, 力求读写结合, 其它内容可以少教或不教 。
高年级的学生, 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 。 凡是学生已学已知的, 决不重复讲解;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 教师决不越俎代庖 。 教师的教学重点要选择学生必须掌握而又未能掌握的内容 。
如薛法根老师教的《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只重点选择了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课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子——把“?”号拉成了“!”号, 二是让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叙述三个事例时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点 。 其余如生字、生词、朗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里讲的三个故事等内容, 一般教师都可能选作重点的, 他都没有教 。 因为他认为, 学生在课前对这些内容已作充分预习, 学生手里占有的资料甚至比教师的还多, 再教这些, 难免在已知中兜圈子 。 教学效果证明, 这样的选择的确高人一筹 。
又如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 可教的内容有很多:⑴学生字;⑵学词语;⑶学句子;⑷学朗读;⑸理解人物;⑹体会人物情感;⑺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⑻把握写作顺序;⑼了解省略号的作用;⑽学习怎样写对话;⑾理解环境描写;⑿学习外貌、动作描写;⒀学习、体会心理描写;⒁心理描写练笔14项内容 。 这些内容, 如果都教, 课就会变成“大杂烩” 。 其实这14项内容, 可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 是学生自学即可弄懂的, 如⑴⑵⑶⑷⑸⑹⑺;第二类, 是学生已知已懂的, 如⑻⑼⑽;第三类, 是可以放到别的课文中去教的, 如⑾⑿;第四类是需要教的, 如⒀⒁ 。 为什么选⒀⒁呢?第一, 本课的心理描写最有特色, 最值得教, 最值得学;第二, 理解心理描写是本课的难点, 难点突破了, 其他如掌握重点词句、朗读、人物形象的理解均可同步进行, 情感亦可渗透其中, 抓一点可以带动多点;第三, 抓心理描写, 一课突出一个重点, 可以读写有机结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