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特点

【京剧的特点】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从产生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
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艺人高朗亭率领有名的徽戏“三庆班”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此时,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渐冷落下来.约于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 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溶化了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剧.当时称为“皮黄”,又名“京调”.
185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著名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京剧艺术比其它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在舞台表演上富于鲜明的舞蹈性和强烈的节奏感.
一百多年来,京剧著名演员先后辈出,特别是不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形成不同风格的流派,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京剧艺术的珍贵财富.
解放后,京剧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并成功地演出了许多现代题材剧目,为京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京剧艺术代表团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轰动了世界艺坛.
京剧是在徽汉两调的基础上 , 吸收昆曲梆子腔而形成的剧种 , 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 。 吹打曲牌却大都来自昆曲 。 它最初的脚色行当分成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行 , 各行都有一套比较严格的表演程式 , 在唱念做打上也各具特色 , 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 它的表演艺术讲究虚实结合 , 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表演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 , 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 , 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 , 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 , 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 , 便进入了宫廷 , 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 , 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 , 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 , 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 当然 , 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 , 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 因而 , 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 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 以达到“以形传神 , 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 , 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 , 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 , 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
川剧 , 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 。 成都 , 是戏剧之乡 。 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 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 , 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 , 形成含有高腔、胡琴、 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 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 , 唱腔美妙动人 , 最具地方特色 , 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 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 , 意味隽永 , 引人入胜 。 川剧语言生动活泼 , 幽默风趣 , 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 , 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