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三 )


第三段八句 , 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 , 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 , 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 , 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 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 , 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 , 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 , 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 , 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
成都的八月 , 天气并不“冷” , 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 , 雨脚如麻未断绝” , 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 , 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 , 一纵一收 。一纵 , 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 , 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 , 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 , 加上“长夜沾湿” , 难以入睡 。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 , 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 , 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而这种心情 , 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 , 水到渠成 ,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
第四段六句 , 将苦难加以升华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前后用七字句 , 中间用九字句 , 句句蝉联而下 , 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 , 又声音宏亮 , 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 , 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 咏歌之不足 , 故嗟叹之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 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 , 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 , 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 。乾元三年(760)春天 , 杜甫求亲告友 , 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 , 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上元二年八月 , 大风破屋 , 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 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 , 长夜难眠 , 感慨万千 , 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712~770) , 字子美 , 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 ,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 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 与李白并称“李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