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 , 特别是当代的中学生 , 他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 社会对他们寄予了厚望并向他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 社会出现明显的无序状态 , 但同时 , 现代化的程度却在不断提高 。 处在这种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之下的中学生会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呢?我们认为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文化撞击所造成的价值观念冲突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 外域文化如决堤之水汹涌而至 , 并不断地从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等方面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 由于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 , 对外来文化的良莠分辨不清 , 加之他们对我国的国情和历史缺乏深刻的认识 , 因而他们很难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 , 从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冲突 , 这种冲突突出地表现为价值观的动荡不居 。
在急剧的社会变迁时期 , 许多传统价值观念系统逐渐丧失其功能 , 而新的价值观念又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 。 在这种新旧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 中学生很难根据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 , 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 , 从而使他们陷入无以参照 , 无以归附 , 无所适从的境地 。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跟着感觉走”、感到“没劲儿”的一个重要原因 。
(二)偶像崇拜所导致的“追星”心理
可以说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 。 但由崇拜偶像而导致模仿偶像就需要辩证地来分析了 。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都未完全成熟 , 认识能力以及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都很有限 , 对社会上的人与事缺乏了解 , 有时仅凭报纸 , 影视作品中的只言片语 , 就对某人产生了崇拜之情 , 这不能不说是中学生心理的幼稚性的一种表现 。 当然 , 正当的偶像可以使中学生产生行为上的动力 , 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偶像的行为模式去行事 , 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是 , 我们也经常看到有很多中学生把一些负面人物当作偶像 , 或只从表面现象出发 , 而未深入到偶像的内心深处 , 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 事实上 , 偶像是中学生为他们自己的发展所设立的一个参照标准 , 表明中学生已能依据他人的行为来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了 。 如果能抓住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 由教育者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偶像 , 那么他们就能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发展 。 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抓不住这样的机会 , 因而很难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偶像 , 导致他们不得不在社会中或影视作品中寻找自己的偶像 。
20世纪80年代以来 , 在我国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由崇拜偶像而导致的“追星”现象 。 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中看到中学生对影视歌星的狂热崇拜 , 有些中学生为了能一睹“星”的真实尊容或得到“星”的签名 , 甚至连课也不上 , 有时在“星”下榻的宾馆前一等就是几小时 , 而且有些中学生竟干出了有损其自身形象的事情 , 这无疑影响到中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 这是当代中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