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冤案:三年七次误判,最终为何沉冤得雪( 二 )


但是县太爷铁定心要诬陷杨乃武,所以将杨乃武不在场证明给藏匿起来,只上报小白菜的证词,请求朝廷革掉杨乃武天子门生的身份 。
清朝律令:凡涉及人命的案子知县只有初审权,不能定案;初审结束需要移交知府,知府二审之后呈报按察司;按察司审理之后由督抚审理,之后呈报刑部;刑部审理,最后移交给皇帝裁决 。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发现问题都可以驳回复审,或者亲审 。督抚裁决之后,如果嫌犯家属有不同意见,可以进京上诉,也就是所谓的“京控” 。
知府(陈鲁)有心庇护知县,按察使(蒯贺荪)无心审查,巡抚(杨昌浚)虽然派人去查明真相,但是巡抚的人被知县收买,所以巡抚得到的结论也是错误的,最终由刑部转呈给皇帝,皇帝御批:杨乃武著革去举人,其因谋死本夫情由,著该抚审拟 。意思就是取消了杨乃武举人的身份,然后让知县审理案子 。随后知县严刑逼供迫使杨乃武招供,就这样冤案出来了,杨乃武被知府判斩立决 。
知府判定完之后要层层上交给皇帝,最终让皇帝签字 。而杨乃武的家人得知杨乃武是屈打成招的,史载“葛毕氏串诬,问官刑逼”,所以就开始越级控告 。但是当时浙江一带的官员基本上都是湘军出身,官官相护是在所难免的事,所以越级控告失败 。不过正当杨乃武家人绝望时胡雪岩通过吴以同得知了杨乃武案,于是乎胡雪岩赞助杨家进京控告 。胡雪岩为什么帮杨家?目的就是打击巡抚杨昌浚 。杨昌浚是湘军出身,身为浙江巡抚一直在为左宗棠筹措军饷,而胡雪岩想要取缔杨昌浚继而与左宗棠合作,所以资助杨家进京控告,并且还请求浙江籍贯的夏同善从中助力 。
清朝京控需要滚钉床,为了申冤杨乃武的姐姐滚钉床,成功引起了注意 。当时浙江籍贯的官员都有意帮助杨家,所以在夏同善和林文忠的推波助澜下案子送到了翁同龢的手里 。为什么浙江籍贯的官员这么热心肠?其实就是想着湘军这帮人下去之后可以提拔自己后人上来,此时已经不再是为民申冤了,而是进化到党争的程度了 。
慈禧太后命胡瑞澜审理此案,但是这个胡瑞澜特别不靠谱,一上来就动用大刑,应是逼迫杨乃武屈打成招 。也不知道胡瑞澜是无心还是有心,反正又一次判决杨乃武斩立决 。消息一传出去浙江人就怒了,十八名浙江籍贯的京官联名呈诉、三十多名浙江士子联名上书,夏同善直言:“此案如果不究明实情,浙江将无一人读书上进 。”

杨乃武冤案:三年七次误判,最终为何沉冤得雪


为民申冤还是党争?
到此,这件事已经脱离了既定轨道,已经上升到党争的地步了 。翁同龢以孤儿寡母为名,请恭亲王为朝廷立威,湘军出身的杨昌浚坚持判刑,表面上只是一个案子背后就是浙江系和清廷联手打压湘系 。此时四川总督丁宝桢站在杨昌浚的一边,声称如果这个铁案要翻,那么之后就没人敢做地方官了 。四川总督的站队彻底激怒了清廷,原本只是打压湘系但是你四川总督插手算怎么回事?恭亲王在上朝的时候直言:杨昌浚毫无战功却如此放肆,那李鸿章和左宗棠该如何?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实权掌兵的人,杨昌浚一个小弟都敢反驳清廷,那这两个大佬是不是该割据为王?此话一出朝野嘘声一片,随后刑部重新验尸,发现葛品连并不是中毒而死 。三年了,朝廷七审七误判,最终杨乃武沉冤得雪,而随后湘系官员将近100多人被摘去乌纱帽 。
“本此案主犯杨乃武与葛毕氏俱无罪开释 。但葛毕氏因与杨乃武同桌共食、诵经读诗,不守妇道,致招物议,杖八十;杨乃武与葛毕氏虽无通奸,但同食教经,不知避嫌,杖一百,被革举人身份不予恢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