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写成作文【通用10篇】( 四 )


而面对离别 , 王维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情吐露:“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山阳关无故人 。 ”以叙述的口吻 , 传情的动作表达真挚的惜别之情 , 青青河畔 , 折柳相送 , 轻吟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句 。
喜欢读古诗 , 体味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 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旅游 , 沉醉共中 , 甚至让我不想醒来 。
简评:习作结构层次清晰 , 语言流畅、优美 , 文学功底较深 , 同是送别诗 , 习作者却能品出同中之异 , 为我们绘画出了一种种不同的送别场面 。
林盖白色一片——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 , 两片三片四五片 。 六片七片八九片 , 飞入芦花都不见 。 ”
路边赛著名诗人岑参写下“将军角弓不得控 , 都护铁衣冷难著”的大雪纷飞 。 描绘了“瀚海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往里凝”的八月飞雪奇景 。 更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烂漫奇异 。
天涯共此时——月
李太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 。 ”自古拖月寄情 。 思乡之情远隔一方 , 正是“我寄愁心与明月”这样的苦苦思念 , 把所有的哀伤 , 忧叹融入到月色中 。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四海之内 , 月下当空 , 月夜思乡 , 月光如水 。
又逢中秋佳节 , 秋露打湿了月光 , 想必“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水家 。 ”“青女素娥俱耐冷 , 月中霜里斗婵娟 。 ”
倾叹“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
山如黛 , 沙如风 , 山还是那隐隐的青山 , 还是那沉淀的中华文明的青色 。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 如一壶香茗不知不觉得沉醉 。 不须“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却已在灯火阑珊处 。 ”
解落三秋叶——风
逐舞飘清袖 ,
传歌共绕梁 。
动枝生乱影 ,
吹花送远香 。
“谁见过风?你没有 , 我也未曾见过 , 但每当大树点头鞠躬 , 那便是风的行踪 。
如果是“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大漠 , 那边是风飞奔在漫天黄沙里;如果是”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的浩瀚长江 , 那便是风遨游子猛浪湍旋中 。
风使无影无踪的 , 走到哪里 , 停到哪里 。 正式那句“*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
百花红紫斗芳菲——花
“林花谢了春红 , 太匆匆 。 ”
古诗词吟唱了最后一曲 , 从容离开 , 成就了一曲《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 , 花落人亡两不知 。 ”
诗圣杜甫写下了令人魂牵梦绕的《江畔独步寻花》而有在江南另遇李龟年 。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 ”
瑟瑟西风 , 满地菊花寒香来 。 正是那幕“冲天香气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辉煌绚烂不由得使诗人黄巢吟叹“他年我若为青帝 , 报与桃花一处开 。 ”
古诗写成作文【通用10篇】五《所见》改写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 。
欢快的歌声穿林而来,歌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近 。
弯曲的小路上,一只黄牛慢悠悠地走来,脖上的铜铃声声清脆悦耳 。
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 。 他身穿红衫黑裤,打湿的布鞋上沾满泥土 。 回家路上,他放声唱着: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明亮的歌声和着青草的香味在傍晚的林中飘荡 。
突然,一个更加嘹亮的声音响起 。 那直直的声音就来自旁边的杨树上 。 那是夏蝉在歌唱,好像与牧童一唱一和,又像与牧童一比歌喉 。
牧童抬头左看右看 。 一只夏蝉附在杨树干上 。 它只顾唱着歌儿,好像都没有看见小牧童 。 小小的它声音可真不小 。 它头顶上的触须真神气 。 它薄薄的翅膀真透明,还带着黑色的细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