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平“猪周期”还需练好“内功”


熨平“猪周期”还需练好“内功”


俗话说“养猪就是挣一年 , 赔一年 , 不挣不赔又一年” , 其实说的就是“猪周期”现象——“肉价上涨—存栏量大增—肉价下跌—存栏下降—肉价上涨” , 这样的周期差不多每隔4年就要上演一场 。从2018年开始的此轮“猪周期” , 在饲料价格、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下 , 价格波动惊心 , 也被称为“超级猪周期” 。伴随着“猪周期”的起起落落 ,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现象不时穿插其中 , 养殖行业从业者推动了它的出现 , 也成了它的受害者 。
应对“猪周期” , 从业者该如何自救?
提升规模化养殖占比 。众所周知 ,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目前依旧以中小养殖户为主 , 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有所提升 , 但从全行业来看 , 份额并不大 。这种现状决策了“散户”成为决策供应量的关键多数 , 而供应量又决策着价格 , 二者互相制约 , 最终促使“猪周期”不断袭扰市场 。中小养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 也促使其生产经营随机性更大 。长期来看 , 并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 要使养殖行业有较好市场抗风险能力 , 就要提升规模化养殖在市场中的份额 。
此外 , 还要积极拥抱衍生工具 。生猪期货上市以来 , 河南生猪贸易商李先生就开始关心 , 如今 , 面对行业拐点 , 李先生想试水生猪期货 。“做贸易 , 赚的就是价差 , 猪价持续下跌 , 养殖行业都不易 , 觉得生猪要迎来新的周期 , 想利用期货工具指导经营 。”李先生说 。
期货日报采访人员发觉 , 猪价持续下跌以来 , 养殖端陷入深度亏损阶段 , 不仅贸易商关心生猪期货 , 部分养殖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成功以免了现货猪价大幅下跌带来的损失 。集团养殖企业通常组建有专业的期货团队来进行风险管理 , 可以根据公司经营情况对原料采购端和生猪销售端分别进行套期保值使用 , 以此来锁定原料采购成本和生猪销售价格 。然而 , 对于中小养殖户来说 , 无法组建专业团队来进行风险管理 , 更多是通过“保险+期货”模式把风险进行转移 。
近年来 , 在各地方政府和大商所的大力支持下 , 我国养殖行业“保险+期货”模式效果开始凸显 。2021年生猪期货上市后 , 与生猪相关的“保险+期货”项目遍地开花 , 同时项目风险管理效果受到当地政府、农户和企业的逐步肯定 。为进一步引导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市场主体参与生猪“保险+期货”项目 , 运用“保险+期货”模式保障农民稳收增收、完善生猪产业链风险保障体系 , 2021年 , “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加强了对保障生猪价格项目的支持力度 。2021年 , “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共立项131个生猪期货价格项目 , 覆盖全国27个省份 。
张晓君介绍 , 当盘面给出超额养殖利润时 , 正是养殖端提前锁定养殖利润的绝佳时机 , 例如生猪期货LH2209合约 , 在5月16日、17日给出近20000元/吨盘面价格(折合20元/公斤) , 成本按照17元/公斤、出栏体重120公斤 , 则盘面给出的养殖利润为360元/头 , 企业和养殖户可以通过卖出套期保值以及“保险+期货”多种金融工具提前锁定养殖利润 。此外 , 在当前“猪周期”马上从底部区域步入上行区域的预期下 , 下游屠宰及食品加工企业也可尝试参与生猪“保险+期货”业务 , 规避未来猪价大幅上涨可能带来的风险 , 提前锁定采购成本 , 进而稳定企业经营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