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意思五脏六腑的含义( 四 )


①胆虚证
[症状] 头晕欲呕,易惊少寐,视物模糊,苔薄滑,脉弦数 。
[治法] 养心神,和肝胆 。
[方药] 用酸枣仁汤之类 。
②胆实证
[症状] 目眩耳聋,头晕,胸满胁痛,口苦,呕吐苦水,易怒,寐少梦多或往来寒热,苔黄舌红,脉弦数实等 。
[治法] 泻肝清热 。
[方药] 用龙胆泻肝汤 。
三、脾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相当于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以及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送)
《内经》说:“脾胃者……五味出焉 。”“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饮食人胃,游溢精神,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
2.脾统血
《内经》说:“脾统血 。”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内经》说:“脾主口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
4.脾主肌肉、四肢(营养四肢、肌肉)
《内经》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必因脾乃得禀也 。”
《李东垣》说:“脾胃俱旺,则饮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
5,脾舍意
《内经》说:“脾藏意 。”“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 。”
《孙思邈》说:“脾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 。”
从上述生理和病理看来,中医的脾具有消化和调节体液,管理血行等作用,与西医的脾基本不同 。而中医的肠胃和西医的肠胃基本相同 。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疾患主要应从脾胃来治疗,同时应顾及肾肝(先天与后天关系) 。出血疾患和水肿、呼吸道疾病,有时也可以用治脾的方法来治疗 。
脾病证治
①脾气虚弱证
[症状] 以倦怠,食欲不振,脘痛喜按,脘闷腹胀,大便稀薄,舌淡嫩或有齿痕为主证 。或有面黄,嗳气,吐酸,舌苔白,脉虚等 。
可出现声低气短,动则气有下坠感,或有胃下垂,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
或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或发热 。
或出现脘痛,胁腹胀满,吐酸或肠鸣腹泻,苔白腻,脉弦等肝胃不和症状 。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小儿营养不良、内脏下垂、脱肛、乳糜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 。
[病机] 因饮食失调,水湿困阻,或过于思虑劳倦,或其他慢性疾患病程较久,损伤脾气,以致形成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营养不足,脾胃气虚 。
[治法] 补中益气(升阳补气) 。
[方药] 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不统血皮肤有紫癜的加当归、熟地、仙鹤草等 。
②脾阳虚弱证
[症状] 以面黄少华,脘腹痛而喜热喜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倦怠无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尿少浮肿,舌淡,苔白润,脉缓弱为主证 。或有胃脘胀痛,口泛清水,久泻久痢,肌肉消瘦等症 。慢性肠炎、溃疡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可见此证 。
[病机] 多由饮食失调,水湿伤脾;或其他慢性病损伤脾的阳气,以致脾阳虚弱,不能运化饮食,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营养 。
[治法] 温运中和(温中健脾) 。
[方药] 用理中汤加减 。
③寒湿困脾证
[症状] 以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口淡或粘,头重如裹,肢体困倦,舌苔厚腻,脉缓为主证 。或有恶心欲吐、喜热饮、懒说懒动或浮肿、泄泻、白带多等症 。急、慢性肠胃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可见此证 。
[病机] 多因淋雨受寒,多食生冷,水中作业或住处潮湿等,使寒湿之邪内侵于脾 。脾阳为湿所困,气机不畅,湿浊阻碍了脾的运化功能 。
[治法] 运脾化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