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意思五脏六腑的含义

中医特效祖传秘方五脏辨证(和八纲辨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

五脏六腑的意思五脏六腑的含义


中医特效祖传秘方五脏辨证(和八纲辨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
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
一、心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大脑皮质的功能)
《内经》说:“心者,……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内经》说:“诸血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 。”
3.心开窍子舌,其华在面
《内经》说:“心主舌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心者,其华在面 。”
4.汗为心液
《内经》说:“心为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
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
心病证治
1.心阳(气)虚弱证
[症状] 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 。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心神经官能症,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 。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 。
[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
[治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
[方药] 参附汤加味 。
心气虚的,可用四君子汤加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
心阳虚的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以通心阳,可加蒲黄、五灵脂、丹参以活血 。
脉结或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汤加减 。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阻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以除痰通阳 。
2.心血(阴)不足证
[症状] 以心悸心烦为主证 。或有易惊、失眠、健忘 。若兼见低热,盗汗,口干,舌尖红,舌苔薄白或无苔为心阴虚 。若兼见眩晕,面色苍白,口淡,舌淡嫩,脉细弱为心血虚 。某些器质性心脏病,贫血,神经官能症等可见此证 。
[病机] 外邪入侵传里,或精神刺激,耗伤心血、心阴,或由于其他出血疾患,导致心血不足 。
[治法] 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
[方药] 用补心丹加减 。
心悸眩晕等心血虚证,可用四物汤加阿胶、柏仁、炙甘草治疗 。
若心动过速而见舌红无苔,脉细数等心阴虚证,可用生脉散 。
3.痰蒙神明证
[症状] 以神志痴呆,意识朦胧,苔白腻,脉滑为主证 。或有呕吐痰涎,或昏迷不醒,喉有痰声,舌强不语 。若兼痰热,则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癔病,精神分裂症可见此证 。
[病机] 因精神刺激,气机不舒,或因气郁化火,煎炼津液为痰,痰火交炽,以致蒙蔽神明,狂躁妄动 。
[治法] 化痰开窍 。
[方药] 用导痰汤加减 。
痰迷心窍而昏迷不醒的,用温开法(苏合香丸);属于痰迷心窍而舌红苔黄脉滑数的,用凉开法(至宝丹、牛黄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