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今日生猪收购价格查询 黑河双城今日猪价( 二 )


满族民歌也丰富多彩,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 俗歌曲、儿童游戏歌和爱情歌 。满族人从小就在母亲唱 的“悠车曲”中长大,“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 补哇……”这首歌世代相传,家喻户哓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 。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 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 。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 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
至今,在边远的满族聚居区爱珲等地,仍保留着富 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歌舞 。同时,这一灿烂的文 化遗产也受到重视,经过挖掘整理后的莽式空齐舞,又 登上舞台,开创了满族舞蹈艺术的新时代 。
漫话旗袍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 有很高的盛誉 。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
旗袍,满语称“衣介” 。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 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 开衩、束腰 。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 。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 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 。四开衩,即袍下 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 。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 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 。男子的长袍 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 。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 。穿上坎肩骑马 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 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
至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 袖长袍 。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 花卉纹饰 。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 。4 0 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 。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 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 。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 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 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 ,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
风味饽饽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 。饽饽是用粘米 做成的 。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 。豆面饽 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 。苏叶饽饽是 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 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 。粘糕饽饽 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 泥蒸熟后则成 。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 ,既香又甜 。
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 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 。它是用玉米面经 过发酵后做成的 。先用水把玉米泡开,磨成水面,再用 布袋过掉渣滓,水面置桶里发酵,待到有酸味时,用漏 斗或机器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 。有时发酵过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称“臭米子” 。在辽宁叫“(左火右 叉)子” 。东北城乡,还设有(左火右叉)子馆,专营 “臭米子” 。
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 。其前身,是满族的 一种传统糕点——搓条饽饽 。制作搓条饽饽先把蒸熟的 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面 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 面即成 。搓条饽饽是昔日满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 “打糕穆丹条子” 。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 “糖缠”,更名为萨其玛,人们又称其为糖蓉糕 。这种 饽饽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