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300城土地收入7年来首降,地产投拓人春节前失业:区域整体被裁( 二 )


据陈豫介绍,公司原来拿地分三个标准,即现金流型、利润型、均衡性,各类型土地的利润要求在3-10个点不等。但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一刀切,利润率低于10%的土地不再参与竞拍。"但现在10%以上利润率的土地基本没有。"陈豫说。
与战略收缩一起进行的是调整和优化人员。"基本没有拿地需求了,拿地收缩后肯定要优化人员。"就这样,陈豫和另外2名同事成为年底房企裁员潮中的一员,部门剩下的3个人则是公司的"老人儿"。
300城卖地收入7年来首降,投拓人静待春天与投拓人不再吃香相似,土地市场也"熄火"了。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300城成交各类用地20.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7.1%;出让金总额为56199亿元,同比下滑9%。其中,住宅用地成交面积及出让金分别下降25.15%、7.35%,成功出让8.77亿平方米,收金48412.08亿元。
这是自2015年以来300城土地出让金首次同比下降。中指研究院历年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300城土地出让金不断创新高,2015年为21793亿元,2016年37530亿元,2017年40623亿元,2018年41773亿元,2019年50294 亿元,2020年为59827亿元。
这与房企拿地热情下降直接相关。2021年内,房企投资力度同比大幅下降。TOP100房企拿地总额25377亿元,同比下降21.5%,门槛值为72亿元,较2020年的85亿元下降13亿元。50家代表房企2021年拿地销售比均值为24.0%,较2020年大幅下降9个百分点。其中,第二阵营(即TOP11-30)房企投资力度降幅最大,降低14.6个百分点。
一个新现象是,民企在土地市场逐渐"失声",尤其在集中供地的22个试点城市中,国企、央企可谓"全年无休",始终是土地市场"主力军",拿地占比也逐渐提高。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三批集中供地中,国企拿地占比分别为44%、74%、79%。而在厦门、广州、深圳等城市中,国企拿地占比更高一些,均超75%。在中指院发布的房企2021年权益拿地金额排行榜中,TOP10中仅有位列第1的碧桂园和第8的龙湖为民营房企,其余皆为国企、央企或混合所有制企业。
不过,仅靠国企、央企的购买力明显是不够的。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全国300城共流拍地块1298宗,流拍率为13.53%,较2020年增长3.93个百分点;其中,12月流拍地块266宗,流拍率为14.8%,较11月增长0.08个百分点。
土地市场不景气也给地方土地部门带来压力。广州市国土局番禺区分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对时代财经称,除了宅地集中出让,还有零散的商业、工业用地的上市,2021年工作节奏并未太大改变,但土地成交不确定性很高,如果土地卖不出去,政府会有一定的资金压力。
诸多规模房企在首轮集中供地后集体"隐身",地方性平台公司成为土地市场的"托底者"。陈豫认为,这将导致行业格局再次洗牌。"第二、三批次集中供应的土地多是高利润率、底价成交,而且国企、央企的资金成本非常低。如今房地产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民营房企现金流一旦断裂就活不下去了,TOP50民企可能在这波调整中尤其难受,能活下去的肯定是国企、央企,它们的钱'便宜'。"
"国企、央企基本不需要做前期融资、全部用自有资金拿地。它们的开发贷基本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再下浮20-30%,而民企开发贷是上浮8、9甚至10个点,在公开市场和集中挂地中没有任何溢价竞争力。"陈豫续指。
不过,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时代财经称,2021年土拍情况肯定会对未来的行业格局产生影响,但不必高估。"过去,行业集中度提高被认为是房地产走向健康的表现之一,但从近期头部房企不断出现债务风险的情况看,并不是集中度提高、行业就没有问题。由于几家头部民企出现爆雷,明年行业集中度可能会有所下降,且国企和民企的态势会有所分化。但等市场稳定后,不需要国企、央企和地方城投平台去托底土地市场时,可能会再鼓励民企、全国化房企大规模地外地扩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