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独生子女要怎么教育


孩子是独生子女要怎么教育



独生子女家庭的危机 , 你是否曾在意?那这样养育到底对不对 , 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呈现 , 下面我们就用心理学的视角一探究竟 。
1、一岁以前 , 父母不关注孩子的情感 , 也不给孩子足够的陪伴 。
大多数父母或抚养者会认为几个月大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 , 没有记忆力 , 所有他们很少顾及小婴儿的情感需求 , 只是按照自己的喂养习惯 , 给他们吃喝拉撒上的给予 。
可是殊不知 , 在刚出生的小婴儿正是需要情感回应的时候 。 心理学上认为刚出生的小婴儿有一种全能自恋感 , 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 自己只要一动念头 , 愿意就能实现 。 如果这时候 , 妈妈等抚养者能给他及时的回应 , 就能满足小婴儿的全能自恋 , 为他以后的自信、自尊打下稳定的基础 。
相反如果妈妈等抚养者纯粹按照自己的抚养习惯来对待这个阶段的小婴儿 , 比如有的妈妈对喂养婴儿的次数和时间制定了严格计划 , 更有一些妈妈自己啥时候方便就啥时候喂养 , 完全忽略婴儿自身的需求 , 这就会使得小婴儿体验到心理上的挫败 , 过早的破坏掉他的全能感 , 这对于他以后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 。
2、等一岁到三岁 , 孩子有了自我意识 , 要自己对世界进行尝试、 探索时 , 家长就开始全方位防范 , 或者阻止 , 或者直接替代 。
一岁到三岁正是孩子在家庭这个环境中发展心理的关键时期 , 这个时期他们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好奇 ,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 他们会去尝试和探索 , 去摸、去碰触 ,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 , 他们会自己学会爬、走、说话等 , 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学会怎么样坚持和放弃 。
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阶段的父母往往爱子心切 , 深怕把孩子摔了、磕碰了 , 于是他们会尽可能的防患于未然 , 让孩子待在一个有限的、没有可能发生危险的空间 , 这样的做法是让孩子看起来很安全 , 照顾起来也很省事 , 但却阻碍了孩子心理发展的可能 , 让本该有的好奇心、坚强、自信等积极的品质发展不起来 。
比如 , 在客厅几米远的地方 , 有一个布娃娃 , 孩子正要摇摇晃晃地走过去拿 , 妈妈着急了 , 一把把孩子揽到怀里 , 自己一个大步过去 , 拿了布娃娃 , 递给孩子 。 妈妈的替代 , 会让孩子觉得妈妈真厉害 , 而不会感到自己真棒 , 他本应该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坚持 , 收获自信 , 但是这一切都因为妈妈的替代消失了 。
3、 等三岁以后 , 特别是六岁以后 , 孩子需要独立 , 需要向自由的空间生长时 , 父母、老师、社会都在要求孩子“你要听话” 。
三岁之后 , 孩子会逐渐从家庭这个环境中往出来走 , 开始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 。 这个时候 , 孩子的能动性会进一步增强 , 因为他能够走、能够跑 , 也能够自己拿 , 所以他会变得进一步“不听话” 。
前一个阶段父母可以完全“控制住”孩子 , 因为孩子的行动受制于父母 , 从这个阶段开始便不同了 , 孩子会去自己行动达成自己的意愿 , 所以父母只能用“你要听话”、“你要懂事”这种“听话式”教育来管理孩子 。 可殊不知 , 在这种“听话式”教育在省去家长很多麻烦的同时 , 也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
最常见的“听话式”教育成长起来的人 , 就是压抑 , 他们压抑掉自己的真实需求 , 回应外在的虚假需求 , 发展出一个虚假自体 , 世事回应这个虚假自体 , 这会成为他一个惯用的心理模式 , 他会沿用这个模式来和别人打交道 , 在这种模式下会经常体验到自卑、内向、不敢表达 , 甚至特别敏感 , 会察言观色 , 更严重的时候变得卑躬屈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