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现象背后的女性诉求 泥塑是什么意思( 三 )


可是且慢,为什么能赚钱、有担当,就是一种男性气质?
波伏娃的《第二性》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观点,“One is not born,but rather becames,a woman.”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也即女人之所以得像个“女人样”,是后天性别社会化塑造的结果,而不是先天就应该如此 。这也是sex和gender的区别 。前者为“生理性别”,后者为“社会性别”——gender的词义包含了传统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等对于性别的建构和规范,后者的标识意义远远超过了前者 。
长久以来,我们对女性社会性别的规定,延续的是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职业分工,男人在外面从政、打仗、服役、种地、打猎、经商等,女人在家内“主中馈”、务蚕织,生儿育女、孝敬公婆等;因此男性必须勇猛、刚强、有力量、有担当、有泪不轻弹,女性就必须温柔、体贴、贤惠、愿意服从、以家庭为主……这样的社会性别规定,以R.W.康奈尔在《男性气质》里的说法,“男性气质事实上就是权力最赤裸的表现形式” 。拥有男性气质的人同时也在男女关系中掌握着压制性的力量和权力,男性气质成为父权制度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
男女虽然有生理上的差异,但并没有什么泾渭分明的性别气质划分,不是说男的就不能有脆弱的一面,女的就不能英姿飒爽 。男孩女孩首先都是平等的“人”,而不是有什么专属于男性与女性的气质,也不是男人就得做好所谓的“男人”,女人也得安分守己做好所谓的“女人” 。
泥塑现象体现出一种流动的社会性别的意识,体现出年轻一代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性别意识 。不过总的来说,这种意识还是比较懵懂的,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前文也提到,粉丝眼里的泥塑与“娘化”还是有区别的,很多粉丝强烈反对偶像被“姨化”“母化”,她们认为这是对偶像的一种侮辱和恶毒攻击 。“女化”就可以,为什么“娘化”“母化”就不行?说到底,泥塑并没有根本上逾越男女社会性别的刻板划分 。但这也非意味着它没有意义 。长远地看,它会慢慢地松动既定的性别秩序 。依然有人反感“娘化”的男性,也有越来越多人接受理解他们的存在 。
平等关系的想象
在传统男权社会,女性长期处于被凝视的位置,并将男性的这种凝视内化为女性的行为准则 。福柯指出,“不需要武器、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止,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都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针对每个人的监视,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施加的 。”久而久之,女性就被客体化了 。
在一个女性向时代,当女性成为消费的主力军,情形发生了改变 。从“小鲜肉”“小奶狗”的走红,到“耽改101”时代的到来,都可以看出男性也在被凝视 。诚如戴锦华教授指出的,这是“资本对于单纯的男权结构的超越”,资本显示出它跨越性别的一面,它允许女性消费男性 。但戴锦华也补充道,并非资本是女权主义的,而是“在无所不在的资本逻辑中,我们每个人作为‘人’的意义正在不断地贬低和下降,成为资本链条中的一个部件;在工具或部件的意义上,当然没有人在乎你是男是女了” 。
但无论如何,借助消费的力量,女性终于也站在凝视者的位置上 。女性凝视男性,以自己的审美改造男性,她们甚至代入男性,在这一段男女关系中占据主动的一方 。就比如张哲瀚的粉丝喊出这样的口号,“世间老公千千万,唯有老婆张哲瀚” 。有一个网友也曾说过,“被泥塑的男偶像,是女孩用自己肋骨造出的夏娃 。”相当准确 。

推荐阅读